同為宋朝將門世家,為何楊家將的存在感要比嶽家將高很多?《網路歷史》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汴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

這場歷史事件又被稱之為『靖康之恥』。

至此,北宋正式滅亡。

趙構隨即偏安一隅,於杭州臨安建立南宋政權。

到了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今天的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展開崖山海戰。

因南宋軍隊指揮不當,蒙古人以少勝多。

時任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投海自盡。

蒙古人結束亂世格局,正式統一天下。

從兩宋政權結局來看,不可謂不淒慘。

由於國家積貧積弱,諸如楊六郎《楊家將》、呼延慶《呼家將》、嶽飛《嶽家將》、狄青等武將們奮起殺敵,演繹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

近幾年,不少知名導演還把楊家將和嶽家將的事跡搬上大銀幕。

然而,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疑問,楊家將和嶽家將都是宋朝時期優秀的武將代表。

但從民間的流傳度,包括相關文學作品的衍生程度來看,為何楊家將的存在感要比嶽家將高出不少?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復雜,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和大家著重探討,楊家將和嶽家將的來龍去脈,以及二者之間的存在感為何會如此懸殊?《以小說話本為參考,影視作品為輔》

民間評書有『四大家將』,分別是《楊家將》《薛家將》《薛仁貴、薛丁山》《呼家將》《曹家將》《曹彬、曹克讓》,並沒有『嶽家將』。

嶽家將是《說嶽全傳》《嶽飛傳》《嶽家將》的衍生品,其中包括《嶽家小將》《嶽雷掛帥》等書。

書歸正傳,若探究兩本小說間的差異性、傳唱度,無非從這兩部文學作品的故事結構,意境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最終結果。

楊家將和嶽家將的故事梗概已經不用我過多贅述,楊六郎、楊文廣、楊宗保,包括嶽飛、嶽雲、嶽雷,都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有名的武將代表,嶽飛可堪稱民族英雄。

但大家想過沒有,楊家將與嶽家將在故事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

楊家將主要是圍繞老令公楊業、楊六郎《楊延昭》、楊宗保,包括後來的楊文廣以及楊門女將為主線,由此鋪開各種支線故事。

大家可以算算,楊業、楊六郎、楊宗保正好構成一個三代人的體系。

反觀嶽家將,通篇是以嶽飛加上他的兩個兒子嶽雲、嶽雷,以及女兒嶽銀瓶為主線人物,整部小說是以這兩代人為架構。

故事體系的不同,也是楊家將和嶽家將存在感有高有低的一大重要誘因。

大家想一想,一個飽滿的主線故事,出場人物不能太多,更不能太少,每個人物需要有個性,才能讓人記住。

楊家將不用多說,老令公楊業一把大刀舞得團團轉,被宋朝皇帝委以重任,先後在兩狼山、金沙灘與敵人浴血奮戰。

七個兒子也是死的死,傷的傷。

隨後又發生四郎探母、五郎救母,誅殺奸臣潘美等等分支故事。

到了第三代楊宗保、穆桂英的出場,更使得楊家將的故事達到巔峰。

當然,嶽飛的故事同樣精彩,可自從嶽飛與其子嶽雲風波亭慘死後,嶽家將的故事似乎就陷入瓶頸。

無論是後來的《嶽家小將》,包括《嶽雷掛帥》,都是在延續民間『短袍書』的老套路。

那就是人為設置特定boss,迫使主角不斷成長,最終獲得圓滿的結局。

那大家想想,從故事結構來看,楊家將是不是更加飽滿?其中三代人楊業、楊六郎、楊宗保,包括穆桂英、楊四郎、楊七郎,後來的楊門女將等人物個個飽滿,有血有肉,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

嶽家將則主要凸顯出嶽飛嶽元帥的英明神武,其他角色過於平庸或者有些老套路,讓觀眾感覺單調,所以嶽家將相比較於楊家將看起來有些單調。

這並非一家之言,不信大家可以問問身邊的好友,單論小說和影視作品,詢問他們清不清楚楊宗保、楊文廣、楊六郎這些人物?再問問他們嶽飛風波亭慘死後,他的子孫後代有誰接過嶽家軍這桿大旗?

肯定很多人都清楚楊家將包括後續的故事,但卻鮮有人知道嶽雲、嶽雷等人,那傳唱度包括存在感就高下立判了。

其次,楊家將和嶽家將的具體故事情節有很大出入,這也使得兩部作品存在感有高有低。

嶽家將是以嶽飛為主要角色,講述了嶽飛乃是西方佛祖麾下金翅大鵬鳥的投胎化身,註定要和秦檜、萬俟卨等人糾纏。

再加上宋高宗趙構昏庸無道,使得直搗黃龍府的夙願被迫泡湯,無法迎回徽、欽二帝。

隨著嶽飛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奸人殺害,令嶽家將這部作品頗顯無奈和憤懣。

反倒是楊家將,盡管也犧牲了不少主線人物,可是這部文學作品神奇之處就在於,每當主角包括楊門一族身處險境時,總是會有一個神奇人物站出來逆轉取勝。

這就使得楊家將這個故事可以源源不斷地延續下去,觀眾朋友很輕松地就被帶入到主角情緒中。

時而上戰場奮勇殺敵,時而遭到陷害,非常具有代入感。

因此,楊家將整個故事情節非常連貫,上下起伏並不大。

這些因素一結合,就使得楊家將這部作品看起來很爽,不像嶽家將那麼讓人憋屈。

或許說到這裡,有人會持不同意見。

因為楊家將也非常慘,老大楊延平,老二楊延定喝了毒酒,毒發身亡。

老三楊延安被馬踏成肉泥,壯烈犧牲。

老四和老五分別隱姓埋名或出家為僧,老七楊延嗣死在自己人手上,慘遭萬箭穿心,整個楊家隻剩下個楊六郎苦苦支撐。

最後,百歲高齡的佘太君親征掛帥,帶著穆桂英等12名寡婦征西。

到了楊家第三代,楊宗保、楊宗英、楊宗勉等人上戰場又是死了不少。

若論悲慘程度,楊家將比之嶽家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如我前文所說,楊家將的確也犧牲了不少主線人物,可是這部文學作品的故事性是連貫起來的。

但嶽家將自從嶽飛犧牲之後,就如同一部成熟的影視作品,備受歡迎的主角突然死亡,新出現的角色根本挑不起大梁。

楊家將裡無論是楊六郎,還是後來的楊宗保、穆桂英,亦或者楊文廣,他們都可以堪稱『書膽』,讓主線故事能夠得到延續。

這就使得楊家將這部作品能持續不斷地帶給觀眾新鮮感,這才是楊家將比嶽家將存在感更高的關鍵點。

如今網絡上充斥這樣一種說法,『寫書不過三代』。

意思就是一部書的書膽人物最好不要超過三代人,比如《三國演義》寫的就是典型的三代人故事,《楊家將演義》包括《薛家將》也是三代人故事。

反觀嶽家將和《五代演義》裡面的人物,跨越時間要麼太長,要麼太短,使得故事太過復雜或者簡單化,得不到觀眾的喜愛。

其實,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沒有說到點子上。

楊家將和嶽家將兩部作品傳唱度不同,與三代人的世界觀並沒有那麼直接的聯系。

應該這麼說,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書中主要人物《三代人》可以演繹一個從開始到高潮再到結尾的完整故事,能夠印證彼此因果循環論。

楊家將能完美做到這一點,嶽家將則顯得有些虎頭蛇尾。

再比如,《三國演義》為何這麼經典?不僅僅是智謀故事,還有包括諸葛亮那些神神叨叨的手段,以及因果論貫穿始終,楊家將同樣也印證了這個宿命論調。

但嶽家將就不行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本來就是一個亂世,完全無規律可循。

嶽飛精忠報國固然令人欽佩,但是故事的可讀性不夠。

嶽家將前半部之所以引人入勝,完全就是因為嶽飛這一腔熱血,帶領嶽家軍從南打到北。

戰績出色,使得人物故事徹底定住。

一旦嶽飛倒塌,嶽家將的體系也就徹底崩壞,說書先生也不好繼續編下去了。

《這就好比前段時間大熱漫畫《一拳超人》的火爆,隨著主角琦玉老師越來越無敵,部分觀眾也有點審美疲勞,使得該漫畫熱度降低》

所以楊家將故事連貫,情節飽滿,人物有血有肉,且豐富多彩,這就使得《楊家將演義》經久不衰。

嶽家將故事簡單,並不好延續,前後拆分成兩段,不符合大家的審美邏輯,這就是嶽家將最大硬傷。

最後我想反問大家一個問題:『到底喜歡嶽飛還是愛整個嶽家將?當我們瀏覽有關楊家將的文學作品,包括影視劇時,是喜歡老令公楊業還是楊六郎,包括穆桂英等角色呢?

相信大家弄懂這個問題,就會清楚嶽家將和楊家將的其中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