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傳》來看宋朝人那些過年的習俗。《網路歷史》

《水滸傳》直接描寫春節的場面不多,更鐘情於元宵節。

第一次是宋江在清風鎮『夜看小鰲山』被寨主劉高拿住,第二次是梁山集團元宵夜攻打大名府救出盧俊義,第三次是宋江和柴進等人於元宵夜潛入東京賞燈,謀求招安。

通過這些描述,我們可以感覺到到宋代人對元宵節是非常重視的。

書中雖然沒有寫過年的場面,從對元宵節的描寫來看也會很隆重的。

宋朝人過的年不叫春節而叫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

隻是民國實行陽歷紀年,把陽歷的一月一號為元旦,》正月初一隻好稱春節。

其實宋朝的春節是一個大的節日,實際上是把冬至、立春、元日、人日、元宵等節日串在一起的一個黃金月,春節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後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塊兒接近半個月。

王安石的詩寫出了宋朝的過年的民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朝的科技水平是比較發達的,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是在這時候出現的。

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但是沒有應用到軍事領域,魯迅感嘆:『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水滸中出現了一個放炮高手,呼延灼在推薦凌振時提到,『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裡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可能有點誇大其詞,宋朝還沒有實質上的火炮,凌振的炮兵部隊隻是一群放爆竹的高手。

可以說明宋朝的爆竹制作技術已經很成熟,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

《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墻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

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

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

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這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宋人過年都要飲屠蘇酒。

屠蘇是一種草名,有這種草釀造的酒,稱為屠蘇酒。

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花椒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

水滸中飲酒的文字不在少數,說明在宋朝飲酒成為一種時尚,特別是過節,《水滸傳》全書六百多場《次》飲酒,描寫相關的酒業狀況、歲時飲酒習俗、飲酒禮儀、宴飲時尚、飲酒器具、酒令、酒的種類品牌等等,通過這些環境、背景描寫,顯示了那個時代酒文化的特點,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豐富的宋代酒文化全卷。

節日飲酒主要寫:

1、註重形式和禮儀的元旦公筵。

如宣和五年宋江軍營中的元旦和宋江領軍剿滅了王慶,班師回京的元旦筵宴等。

2、註重於遊樂的元宵節,一般為家宴。

如宋江在花榮寨裡度民間元宵節和描寫京師元宵節,刻畫的令人如臨其境。

3、歡聚慶賀的端陽節。

分別寫了梁中書那樣豪門貴族的端陽節家宴和宋江軍營中的端陽節。

4、賞月宴飲的中秋節。

如史進莊園的民間中秋節和官宦張都監府中的中秋節。

宋朝人過節是和『燈』分不開的。

《東京夢華錄》說:『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禦街兩廊下』意思是從冬至以後,開封府便開始雇人在禦街宣德樓前搭建彩山架子《山棚即燈山的骨架》,遊人們也逐漸聚集到禦街兩旁。

正因為這個年節持續的時間長,所以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燈山上彩之後,『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還有臨時搭建的『橫三門』,上面大書『大觀與民同樂』或『宣和與民同樂』字樣,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水滸中也多次提到『燈』和元宵節,宋江『正月十一』進京賞燈謀求招安,東京城到處『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擠擠,各有服色』。

正月十五傍晚,燈會進入高潮,『家家門前紮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天漢橋邊紮起鰲山,街邊樓上『笙簧聒耳、鼓樂喧天,燈火凝眸,遊人似蟻』。

二線城市大名府也不損色,家家門前紮起燈棚,都要賽掛好燈,巧樣煙火。

戶內縛起山棚,擺放五色屏風炮燈,四邊都掛名人書畫,並奇異古董玩器之物。

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點燈。

大名府留守司州橋邊,搭起一座鰲山,上面盤紅黃紙龍兩條,每片鱗甲上點燈一盞,口噴凈水。

去州橋河內周圍上下,點燈不計其數。

銅佛寺前紮起一座鰲山,上面盤青龍一條,周回也有千百盞花燈。

翠雲樓前也紮起一座鰲山,上面盤著一條白龍,四面燈火,不計其數。

就連玉遠離城市的鄉村也是美不勝收的花燈: 那清風鎮的『土地大王廟前紮縛起一座小鰲山, 上面結彩懸花,張掛五六百碗花燈……, 宋江等人緩步街頭所見,尤為使人神往轟『隻見家家門前,搭起燈棚,懸掛花燈獷燈上畫著許多故事,也有剪彩飛自牡丹花行,並芙蓉荷花異樣燈火。

從水滸中我們可以探出宋朝的元旦真正的體現了與民同樂的樸實儒家文化理念. 再現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富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