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也,意是也,蘇軾創作詩文的秘訣不可不知。《網路歷史》

前言

讀葛立方的《韻語陽秋》,說到自己的堂兄葛延之萬裡跋涉,去拜訪被貶謫海南儋州的大文豪蘇軾。

歸鄉前,葛延之求教蘇軾關於創作詩文的秘訣,蘇軾給他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

錢是也,意是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葛延之萬裡訪東坡

葛立方的《韻語陽秋》中寫道:

東坡在儋耳時,餘三從兄諱延之,自江陰擔簦萬裡,絕海往見,留一月。

簦,dēng,古代有柄 的笠,類似雨傘。

從兄,即堂兄。

北宋紹聖四年(1097),屢受打擊的蘇東坡終於被朝廷貶到了大宋朝國土的最南方:海南島。

儋州,是海南省下轄地級市,在海口市的西邊。

蘇東坡當年謫居儋州三年,因為受到章惇等權臣的迫害,和蘇軾公開往來是有很大風險的事情,蘇軾為了不連累大家,也因為路途兇險,勸阻了不少人來海南探望他。

葛立方的這個堂兄葛延之當年僅有19歲,因為仰慕蘇軾,他竟然萬裡迢迢從江陰奔赴儋州,蘇軾留他在這裡居住了一個月。

臨行前,葛延之請教作文之法,於是蘇軾留下了一段名言。

二、錢是也,意是也

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蘇軾並沒有直接講作文之法,而是通過一個比方來說明:

坡嘗誨 以作文之法曰: 儋州雖數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

所謂一物者,錢是也。

作文亦然,天下之事, 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後為己用。

所謂一物者,意是也 。

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蘇軾把文章中的各種材料,比喻為市場上的商品。

商品要流通,必須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實現。

作文也是這樣。

那些散落在經史子集中的各種材料,如果想取為己用,也需要一個東西來實現,就是『意』。

蘇軾把意比作錢,有錢可以調動商品,有意可以串聯文章。

作文如此,作詩同樣如此。

三、立意

立意,其實就是確立作品的主題。

有了意,即有了主題思想,圍繞著這個意,就可以取舍詩文所需的材料。

詩中的材料,可以是典故,可以是景物,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情感等等。

選擇好與主題相關的詩料,然後根據詩文的規則要求,有機地將這些詩料組織起來,就是自己的作品。

詩料的選擇,反映了詩人的學識和喜好。

詩料的組織,反映詩人的能力。

當然,也有很多詩人作詩,先有佳句,然後再成篇。

詩人會根據佳句來立意,然後填充其他的詩料組合成篇。

四、《葛延之贈龜冠》

葛延之得到蘇軾的指點後,將蘇軾的話記錄了下來,並寫書信傳授給了家鄉人。

在臨別時,他送給了蘇軾一件禮物:用海龜殼做的一個頭冠。

蘇軾很開心,並作了一首詩記錄贈別,即《葛延之贈龜冠》:

南海神龜三千歲,兆協朋從生慶喜。

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鉆七十二。

誰能用爾作小冠,岣嶁耳孫創其制。

君今此去寧復來,欲慰相思時整視。

蘇軾說,今天這一別,將來恐怕不能再重逢了。

每當我想起你的時候,我就拿出這件禮物來看一看。

結束語

葛立方 (?~1164),字常之,紹興八年(1138)進士,南宋詩論家、詞人,自號懶真子。

其父葛勝仲(1072~1144) 也是填詞名家,葛勝仲字魯卿,紹聖四年(1097)進士及第,也就是這一年,蘇軾被貶謫海南。

葛延之有點像李白的好友汪倫,因為一件事和一首詩而千古傳名。

@老街味道

何謂詩家換骨與點鐵成金?大詩人作詩,為什麼也常常抄襲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