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膽忠心的狄青,為何遭受文臣的排擠,還被宋仁宗所忌憚。《網路歷史》

歷史上,『富宋』之名深入人心,不過宋代的『積貧積弱』卻比它的富裕繁華還要出名。

按理說,本不該如此,因為這曾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北宋年間有曹彬、李繼隆、狄青、種世橫、折惟忠……南宋時期也有劉錡、嶽飛、韓世忠、孟拱……

遺憾的是,這些能征善戰的名將,都未能挽救大宋王朝的傾頹。

或許,我們能從一代名將狄青的悲劇人生中,略窺一二。

軍功卓著的他,為何會遭受文臣的一致排擠;赤膽忠心的他,又為何會被宋仁宗所忌憚?

究其根源,這顯然離不開宋代『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而一代名將狄青,正是這種『扭曲』制度下的犧牲品……

上圖_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

一、流星的隕落:狄青之死

狄青成名於宋夏之戰期間。

短短數年,他就從一個下級軍官『坐火箭般』地升任為馬軍都指揮使,而後又遷為樞密副使。

後來,越南的儂智高叛變,在宋仁宗與宰相龐籍的支持下,狄青作為主將出征,一戰成名。

得勝而歸的狄青,再次受到宋仁宗的嘉獎。

後者迫不及待,要將狄青提拔為樞密使,好讓他成為執掌大宋軍事的『一把手』。

不曾想到,恰恰是曾為狄青出征而力排眾議的龐籍,率先站出來表示反對。

據《宋史·龐籍傳》記載:『昔太祖時,慕容延釗將兵一舉得荊南、湖南之地,不過遷官、加爵邑、錫金帛;曹彬平江南,太祖賜錢二十萬貫。

青殄戮兇醜,誠可褒賞,然方於延釗與彬之功,不逮遠矣』

之前還對狄青『和顏悅色』的龐籍,如同變臉一般,不僅以『殄戮兇醜』貶低狄青,還用慕容延釗、曹彬舊事為例,試圖削弱狄青平定儂智高的功績。

見此,宋仁宗一度打消這個念頭;但在梁適的勸說下,他還是讓狄青『轉正』了。

上圖_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這一下,可算是『捅了馬蜂窩』。

原本狄青出任樞密副使時,便曾有朝臣激烈反對;現在他轉正為樞密使,算是徹底紮到這群文官的神經了。

至和三年《1056年》,文壇『大佬』歐陽修親自出面,他連上三封奏疏,用極具煽動性的話語以及一些『莫須有』的污蔑,動搖了宋仁宗的決心。

於是,在一幹文臣的聯名抗議之下,狄青終於遭到罷免,『出判陳州』。

至次年三月,狄青發病卒,時年49歲。

據南宋王楙《野客叢書》記載:『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即驚疑終日,不半年疾作而卒』

上圖_ 歐陽修《1007年-1072年》

二、文臣的降智:理由何在

很難想象,狄青之死的最大推手,是一群『高風亮節』的士大夫。

歐陽修與狄青沒有私人恩怨,卻不惜對其進行『妖魔化』。

他雖承認狄青任樞密使期間『未見過失』,但仍將京中水災強行安在狄青頭上:『水者,陰也。

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以此類推而易見者。

天之譴告,茍不虛發』意思是說:陛下您讓一個武官出任樞密使,已經開罪上天了……

相較於歐陽修的『欲加之罪』,文彥博的手段更為高明。

宋仁宗稱狄青『此為忠臣』,文彥博也跟著承認他『忠謹有素』,但卻接著反問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仁宗默然。

上圖_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反狄』運動中,北宋文臣群體似乎被集體『降智』,令人殊為不解。

歐陽修為何強詞奪理、牽強附會,也要攀咬狄青?文彥博又為何不顧同鄉之誼,對狄青發出致命一擊?

顯然,狄青擔任樞密使一職,已成為本朝最為嚴重的『隱患』。

文彥博所言『無他,朝廷疑爾』,即在此處。

忠心耿耿的狄青,何以令朝廷懷疑?蓋因其武官出身!

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武將幹政的局面屢見不鮮。

就連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吃了這波『紅利』才起家的。

肘腋之變,近在眼前,太祖又如何能不忌憚?

因此,趙匡胤杯酒釋了兵權,並向眾人解釋道:『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一人也』此言一出,便為宋朝『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定下了基調。

於是武官衰落,士人興起。

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給予讀書人各種優厚待遇;與之相反的則是,越來越多的人『恥於為武』。

上圖_ 連環畫: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時陳堯咨善射,自號『小養由基』,真宗聞之,謂晏殊曰:『陳某若肯換武,當授予節鉞,卿可諭之』卻不料,陳母聞言大怒,令人杖打堯咨,怒曰:『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於閥閱,忍乎?』

僅此一例,足見世人對武官的鄙夷態度。

所以,哪怕狄青履立戰功,但北宋文官依舊不予承認,如龐籍等人,既要仰仗狄青的軍事才能,卻也從未瞧得上他。

譬如『黥卒』『赤老』『兇醜』之類的蔑稱,更是甚囂塵上,不絕於耳。

當然,除了狄青的『潛在威脅』以及社會風氣的導向外,促使北宋文臣聯手排擠狄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與他們的個人私欲有關。

上圖_ 連環畫:狄青夜奪昆侖關

三、仁宗的退讓:人言可畏

狄青一個『賊配軍』,竟然堂而皇之地與北宋文臣並列,並躋身於核心決策圈當中,這難免會讓文臣感到羞愧與難堪。

尤其是對『屈居』在狄青之後的文臣們來說,這更像是一種『恥辱』。

狄青愈是光榮,便愈發顯得他們無能。

更令文臣們感到擔憂的,還是宋仁宗的態度。

須知,有宋一代,行伍出身又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的,除了開國名將曹彬以外,便隻有狄青了。

而後者能在短時間內升任樞密使,顯然離不開宋仁宗的支持。

正是這種打破常規的破格提拔,才深深刺痛了北宋文臣。

狄青的忠誠、才能,文臣們是承認的,可他們仍舊不敢信任他。

這不僅是因為唐五代以來的『前車之鑒』,更是因為宋仁宗對狄青的賞識,難免會讓文臣們感到害怕:害怕武官因此而崛起,甚至在將來成為與文官們分庭抗禮的存在。

武官階層倘若崛起,不僅會違背太祖、太宗所推行的『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也將大大損害文官集團的切實利益。

當然,從宋朝推行『文武分途』與『以文治武』的策略來看,武官還是很難崛起的。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狄青的平步青雲,不得不令這些文臣多想。

上圖_ 宋朝 文官服

所以,當時的文臣要不遺餘力地打擊狄青。

這不僅是一種『防范於未然』的憂患意識,更表明了他們維護祖宗家法與自身權益的堅決態度。

為此,他們不惜發動各種途徑,制造輿論,給宋仁宗施壓。

比如,制誥劉敞就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又如殿中侍禦史呂景初所言:『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洶洶』更為離譜的是,『狗頭生角』與『宅有火光』也成了攻訐狄青的借口……

祖宗之法、民間輿論、文臣的『同仇敵愾』,以及文彥博的『誅心之語』,終是究讓堅持本心的宋仁宗對狄青生出了猜疑、防范之心。

至此,狄青的悲劇結局已經註定……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野客叢書》《湘山野錄》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