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真的在宋朝最受歡迎嗎,那為何《水滸傳》的好漢又隻愛吃牛肉。《網路歷史》

按《周禮》載,牛、羊、豕《豬》並稱為『三《太》牢』,是古代祭禮中的必需品。

及至後世,牛、羊、豬逐漸發展為肉類『三巨頭』,並占據了肉食消費的主流市場。

然而,宋朝卻是『羊面宜京洛』。

羊肉深受貴族、士大夫乃至許多市民的歡迎;反觀豬肉與牛肉,卻遠不如羊肉這麼『風光』。

這似乎與小說《水滸傳》中描寫的場景恰好相反:因為梁山好漢平日最愛吃牛肉,鮮少見他們吃羊、吃豬。

那麼,羊肉真的在宋朝最受歡迎嗎?倘若真是如此,為何《水滸傳》中所見『大口吃肉』,又幾乎都是牛肉呢?

上圖_ 太牢祭祀 牛豬羊

一、宋人真的超愛吃羊肉

說起吃羊肉,不得不提到仁宗皇帝趙禎。

一天,宋仁宗告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饑,思食燒羊』聽了這話,臣子就問官家了:既然想吃,為啥不叫人做?

趙禎不愧『仁宗』之名,他聽說『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為例』,於是便擔心:為了讓自己日後能隨時吃到羊,宮人們會天天殺羊。

他轉念一想,『豈不可忍一夕之餒,而啟無窮之殺也』,便隻好餓著肚子。

少吃一頓燒羊,卻換來後世美名,宋仁宗此舉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話說回來,也不怪宋仁宗嘴饞,要論哪家對羊肉吃法最為講究,趙宋皇室可位列前三。

燒羊,便是一道經典大菜。

做這道菜前,需得大塊羊肉,用水洗凈,再塗抹上醬油、調料和蜂蜜,然後放入火中烤熟。

如此做法,類似於現代的『鐵柵烤羊』,滋味卻尤有甚之。

上圖_ 趙匡胤《927年-976年》

作為宋仁宗的『大爺爺』《伯祖父》,趙匡胤對羊肉也是情有獨鐘。

為招待入京朝拜的吳越國君錢俶,趙匡胤命禦廚『取肥羊肉為醢』,經短暫醃制,一道名為『旋鮓』的肉醬就此誕生。

此法一出,頓時風靡宮廷,並延續數代之久。

趙宋皇室不僅在吃羊肉上頗有心得,還將其列入到了『家法』當中,謂之『飲食不貴異品,禦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有了這項『規定』,宋代宮廷在羊肉上的用量,實在令人咂舌。

宋太祖時,一場宴會就要用掉『禦膳羊百口』;仁宗雖少吃一頓燒羊,卻比先輩猶有過之,可『日宰二百八十羊』;到真宗年間,羊肉用量更加驚人,宮廷每年要消耗『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而此時的豬肉用量,一年也不過『四千一百三十一斤』罷了。

由此可見,宋代宮廷之中,豬肉用量遠不如羊肉。

而在民間,羊肉雖是一種珍貴肉食,卻也同樣難擋市民百姓對它的喜愛。

上圖_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

主要記載北宋東京市民生活的《東京夢華錄》中,羊肉占比高達36%,豬肉卻僅有20%。

在當時,坊市中有專門的『屠宰場』——豬羊作坊,每日出欄的豬羊『動即百數』。

如此看來,羊肉的確『通吃四方』,深受各個階層之人的歡迎。

如果單以貴族與士大夫視角來看,羊肉更是碾壓豬肉與牛肉,位居肉食消費品類榜首。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三者之間的藥用價值及價格所決定的。

上圖_ 《金匱要略》是中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

二、宋人對羊、牛、豬的認知

羊肉不僅味道絕佳,且歷來有藥用價值。

早在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便有煮羊肉入藥的記載;而東漢《金匱要略》中,亦有治療腹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至北宋年間,官修醫書《太平聖慧方》中所見羊肉入藥,高達54例。

不難看出,宋代『羊肉入藥』之風已是蔚為大觀,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人對於羊肉的喜愛;反之亦然,恰恰是因為宋人喜食羊肉,也導致世人對其藥用價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

相輔相成之下,羊肉地位被進一步拔高,成為世人追逐的『益補之物』。

北宋地理學家朱彧稱『羊食鐘乳間水,有全體如乳白者,其肉大補贏』。

南宋大詩人范成大也認為:『羊本出英州。

其地出仙茅,羊食茅,舉體悉化為脂,不復有血肉。

食之宜人』

宋人把羊肉當成一種『補品』,一些醫書甚至以『羊肉』作為修飾性名詞。

如《日華子》對中藥黃芪的解釋,便是『藥中補益,呼為羊肉』。

上圖_ 古人宰豬 畫磚

與之相反的是,豬肉卻總是被認為『食之有害』。

就連藥王孫思邈也認為:常吃豬肉會導致『人少精子,發宿病,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

這種觀點雖不見得一定正確,卻體現出當時社會主流對豬肉的『偏見』,以致於『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再說牛肉。

自古以來,牛肉雖有強身健體之功效,然而,它卻不適合作為一種肉食推廣。

畢竟,古代社會仍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而牛在農耕中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為此,宋代朝廷不止一次下達命令:禁止宰殺耕牛。

顯然,牛肉雖在當時有一定市場,但它的主要職能卻是耕地,而非後世專門用來食用的肉牛。

另外,官方宣揚的『牛戒』思想以及民間流行的『吃牛肉會招致疫病』的說法《見《夷堅志》》,也會大大降低世人對於牛肉的追求。

綜上,羊肉的藥用價值高於豬肉、食用價值則勝過牛肉,因此它很難不被宋人歡迎。

更為重要的是,北宋前中期時,羊肉價格雖略貴於牛肉、豬肉,但也沒有高出太多。

上圖_ 『香豐正店』的門前,還掛著紅梔子燈——宋朝的大型酒樓

三、羊、牛、豬肉的價格比較

北宋初年,朝廷在北方有大片牧場,加之藩國時常朝貢,致使羊肉當時的價格也較為『親民』。

慶歷年間,『以茶數斤,可以博羊一口』;到熙寧年間,京城附近售賣的活羊價格,為130文一斤。

這個價格,並未與豬肉、牛肉拉開較大差距。

北宋中期,曾有一位顧姓官員,體型肥胖。

於是,蘇軾便與這位同僚開玩笑:『顧屠肉案,快片批四兩來!』言罷,便如同孔乙己一般,排開三十枚大錢。

按此說法,30文錢可買四兩豬肉,那麼一斤《十六兩》豬肉當值120文錢。

上圖_ 蘇軾《1037年—1101年》,世稱蘇東坡

難以想象的是,牛肉竟然比豬肉還要便宜一點,只要100文一斤,參見於《宋會要·刑法制》記載:『蓋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價直須百錢』

《註:當時,一頭活牛的價格不過5—7貫錢《1貫為1000文》,可若是將其宰殺,便可出肉200—300斤,若再以100文一斤的價格賣出,便可得20—30貫錢。

如此暴利,難免有人會鋌而走險。

是以,官府一直在極力壓制牛肉價格,甚至有官員提出,將牛肉價格降為20文一斤,如此一來,殺牛賣肉也就沒有太多利潤空間了。》

既然羊肉價格此時尚未飆升到南宋時期的900文一斤,那便意味著:它並不會讓平民望而卻步。

加之貴族和士大夫的推崇,羊肉自然要比牛肉、羊肉更受歡迎。

上圖_ 央視版《水滸傳》中的好漢共聚

回到文章開頭,再看梁山好漢愛吃甚至隻吃牛肉的原因。

一方面,牛肉可以強身健體,這恰好符合梁山好漢『終日隻愛打熬筋骨』的尚武風氣。

另一方面,牛肉價格低廉。

須知,北宋末年,羊肉價格飆升,反觀牛肉價格,因為官府管控而未有太大變動,仍維持以往的廉價。

按《水滸傳》中的描寫,梁山好漢大多出身於社會中下層,因此,以他們的日常消費習慣來看,牛肉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宋會要》《東軒筆錄》《東京夢華錄》《續資治通鑒長篇》《北宋牲畜價格考》《北宋羊肉入藥成因淺探》《北宋東京飲食文化研究》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