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一生留下無數經典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是眾多作品中的佼佼者。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主要講述意大利貴族凱普萊特的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二人真心相愛,卻遭到雙方家庭阻撓,有情人最終無法成為眷屬。
在中國,也有類似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那就是發生在東晉時期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祝英臺起初女扮男裝,意外結識梁山伯。
後來祝英臺嫁給馬文才,梁山伯悲憤而亡。
等到祝英臺出嫁那天,她特意繞道前去祭奠梁山伯,二人化為蝴蝶,從此逍遙人間。
無論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都是出自民間傳說或者人為創作出的戲劇故事。
然而,在宋末元初的時候,浙江松陽鎮有一位名叫張玉娘的女子,她的人生經歷卻堪比祝英臺。
公元1250年7月,張玉娘出生在浙江麗水松陽縣的一戶官宦人家。
張玉娘的曾祖父曾是宋朝時期的進士,祖父做過登士郎,父親曾擔任過麗水當地的提舉官。
家境富裕,加上張玉娘自幼聰慧異常,好讀書,過目不忘,名聲由此傳遍十裡八鄉,街坊四鄰都清楚老張家生了一個好女兒。
此後更是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一起並稱為『宋代四大女詞人』。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松陽縣除張家之外,還有另一戶書香門第的家庭,那就是出過狀元沈晦的沈家。
凡是祖上出過狀元郎的家庭,大多都是當地名門望族,就算家道中落,至少子女教育不成問題。
更巧合的是,就在張玉娘所生當天,沈家現任夫人也生下一名男孩,家主為這位小公子取名為沈佺。
沈佺隻比張玉娘早出生了三個時辰,雙方算得上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沈家與張家家風相近,又是松陽縣為數不多的官宦家庭。
兩家世代交好,張玉娘、沈佺自幼便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互相跟著大人到對方家裡拜訪。
長大後,沈佺與張玉娘便常在一起學習詩文,或讀書,或彈琴,或吟詩作對,好不愜意瀟灑。
見到此情此景,這二人的父母十分高興。
沈佺的父親認為張玉娘多才多藝,心地善良,相貌柔和,將來必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賢內助。
張玉娘的父親則認為,沈佺這個小夥子文采不凡,人品極佳。
加上兩個家庭都是門當戶對,不存在階級上的差異。
公元1265年,張玉娘與沈佺15歲那年,兩個家庭順其自然地完成訂婚儀式。
訂婚後,張玉娘和沈佺更沒有了隔閡,雙方往來更加密切。
此時,張玉娘親手為情郎繡了一個香囊,寫下一首《紫香囊》送給沈佺。
《紫香囊》
珍重天孫剪紫霞,沉香羞認舊繁華
紉蘭獨抱靈均操,不帶春風兒女花
如果故事發展到這裡結束,相信張玉娘和沈佺倆人就如同童話故事裡的王子與公主,過得十分幸福美滿,讓人艷羨不已。
但古人雲,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彼時的南宋朝廷墮落腐朽,加上外敵環伺,國將不國,大宋朝氣數已盡。
就當張玉娘和沈佺訂婚後不久,沈佺的父母不幸雙亡,沒有老兩口的操持,年紀尚輕的沈佺根本無法守住偌大的家業。
沈佺自幼錦衣玉食,雖才氣過人,畢竟年紀尚輕。
眼看家道中落,加上朝廷腐朽,他便失去了考取功名的信心。
張玉娘的父親看到沈家徹底垮塌,擔心女兒嫁給沈佺受苦,於是產生悔婚的念頭。
張玉娘非常悲傷,她的心裡一直都深愛著未婚夫沈佺。
但胳膊畢竟擰不過大腿,得知父親有悔婚的想法,她也是無可奈何,便寫下一首名為《雙燕離》的詞。
《雙燕離》
白楊花發春正美,黃鵠簾低垂。
燕子雙去復雙來,將雛成舊壘。
秋風忽夜起,相呼渡江水。
風高江浪危,拆散東西飛。
紅徑紫陌芳情斷,朱戶瓊窗侶夢違。
憔悴衛佳人,年年愁獨歸。
沈佺看到這首《雙燕離》後決定痛改前非,多次上門請求張玉娘的父親不要悔婚,他也表達了非張玉娘不娶的決心。
看著昔日自己選擇的女婿如此信心堅定,張玉娘的父母做出讓步。
不過他們提出一個條件,雖然沈佺家道中落,但他才華過人,若是能繼續發奮讀書,早日考取功名,張玉娘嫁給他也算不辱家風。
公元1271年,21歲的沈佺進京趕考。
在京城他順利通過三場考試進入殿試,最終成為當屆榜眼。
消息傳到松陽縣,張玉娘特別高興。
因為沈佺已經金榜題名,將來肯定能當官,自己的父親再也沒有理由悔婚了。
但命運往往就是如此反復,沈佺雖得中榜眼,可因為數年來發奮讀書,不註重調理身體,導致年紀輕輕的沈佺患上多種慢性疾病。
從松陽縣趕赴杭州考試路上,沈佺又得了傷寒。
為不耽誤科舉,他忍著病痛堅持完了所有考試。
等到放榜那天,沈佺心裡的一塊石頭也算是落了地,卻從此一病不起。
公元1271年12月,沈佺遺憾地因病離開人世。
張玉娘得知這個消息後,終日以淚洗面,父母心疼女兒,想為她另擇佳婿。
張玉娘悲傷地說道:『妾所未亡者,為有二親耳』以此表明自己拒絕和他人完婚的態度。
公元1272年正月十五,又是一年元宵節,此時的張玉娘因過度思念沈佺,加上連日來悶悶不樂,生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
昏昏沉沉之際,張玉娘還在思念情郎沈佺,嘴裡喃喃說道:『沈郎為何先離我而去?』又過了半個月,張玉娘最終絕食而亡。
與玉娘朝夕相處的侍女霜娥、紫娥不願獨活,相繼離世。
傳說張玉娘生前畜養的鸚鵡也『悲鳴而降』。
張玉娘的父母悲痛不已,為了滿足女兒的心願,征得沈家後人同意,將玉娘與沈佺合葬於松陽縣西郊楓林。
霜娥、紫娥和鸚鵡《閨房三清》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左右,這便是松陽有名的『鸚鵡塚』。
明代成化年間,張玉娘的事跡與詩詞作品被邑人王昭發現,開始被世人所知。
清順治年間,著名劇作家孟稱舜任松陽教諭時,為其事跡所感動,主動募捐為張玉娘修墓擴祠,刊印《蘭雪集》,並為她創作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有好幾次撫琴遣懷時彈奏了張玉娘的詩《山之高》。
由此可見,甄皇後對這首古風詩的喜愛程度。
很難說張玉娘與沈佺之間的悲劇,到底是由誰促成的。
人們常說愛情是純粹的,不摻雜其他雜質。
若沈佺與張玉娘二人是普通人家,早早結了婚,說不定便沒有之後發生的各種意外。
與其說沈佺和張玉娘都是苦命人,倒不如說這二人在有限的時間裡琴瑟和鳴。
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死後還能葬在一起,相關事跡被後人傳唱至今,也不失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