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網路歷史》

趙匡胤能當上皇帝,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嗎?是,也不是。

當初陳橋兵變時,趙氏一族都陷在了開封城,趙匡胤提前讓心腹潘美帶著一哨兵馬突入城中,把趙家圍護起來。

趙家人不明所以,潘美就說:皇帝輪流做,今天該著趙家了。

杜夫人也是女中豪傑,立刻就明白過來,命令家丁全員參與抵禦即將到來的攻擊。

果然,沒過多久,後周的兵馬就開始攻打趙宅了,因為提前有所準備,所以才一直拖延到趙匡胤進城,趙氏一大家子人免於災禍。

可是,免了一時的災禍,趙匡胤也還是憂心忡忡。

半年前,他還隻是後周世宗皇帝的殿前都檢點,相當於皇帝的侍衛長,跟那些外朝宰相相比,地位差了太多了。

可是他能黃袍加身做了皇帝,為什麼呢?因為趙匡胤處在了五代十國這樣的大亂世,只要手裡有兵就能做皇帝。

在趙匡胤之前,53年的時間,就換了5姓帝王。

驕兵悍將無從制約,他們隻認錢,才不管是誰來做皇帝。

這中間出了幾個強勢的帝王,想要進行中央集權,結果都沒有搞成,反而卻讓皇帝的位子變得誘人了起來。

一旦老皇帝去世,手底下的幾個軍頭就要蠢蠢欲動了,新上任的皇帝如果是個孩子,他怎麼控制得了局面?即使是個成年人都未必能成。

一旦皇位發生的變動,那麼從至尊地位上跌落下來,就不會是做生意賠點錢這麼簡單,基本上一大家子人都要面臨悲慘的境地了。

趙匡胤前半生都是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他看到的、聽到的、體悟到的都是這樣的政治生活,他本人能做皇帝,也是照搬了後周太祖郭威的『黃袍加身』的戲碼,他甚至連原創都不是。

大唐滅亡之後,梁、唐、晉、漢、周,已經過了5個朝代了,誰能保證他建立的宋朝不會是第6個?

他想到他的老上級,後周世宗柴榮,多麼偉大的人呀,如果柴榮還活著,給他趙匡胤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黃袍加身』。

可是,毫無征兆地,39歲剛過,他就病死了。

郭威、柴榮兩代,都是人丁單薄《被李從珂殺了一波》,沒有什麼像樣的宗族勢力。

柴榮駕崩之後,留下了7歲的柴宗訓做了皇帝,這才有了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條件。

不管怎樣,這是一種歷史傳承,大家都見怪不怪了。

所以,趙匡胤雖然做了皇帝,可是他很憂愁。

他已經33歲了,萬一他也和柴榮一樣《柴榮是趙匡胤的偶像,也是他的心魔》,過了6年之後就病死了,也留下了一個未成年的兒子,會不會有其他的禁軍將領,再來上演這麼一波『黃袍加身』3.0版本?還有一次,他做了皇帝,威望未孚,出門去巡查,過大溪橋的時候,突然射過來一支箭,禁衛軍都嚇傻了。

趙匡胤也是真漢子,一把拉開胸膛,指著胸口朗聲說:射的不準,來來來,再射再射!等回到大內,禁衛軍奏請全城搜捕罪犯,趙匡胤不許,後來也沒有刺殺他的了。

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能知道自己會活到50歲嗎?

他說不好。

既然做了這個皇帝,就得想辦法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

他首先整頓禁軍,用了很多招,什麼兵將分離,杯酒釋兵權等等,他也是個大方的人,只要這些禁軍將領把兵權上交,好吃好喝伺候,共享富貴。

沒過幾年,這些禁軍將領就被趙匡胤馴服了,只要趙匡胤一句話,這些禁軍將領都能以死來表忠心。

可是,僅這樣就夠了嗎?當初,趙匡胤對柴榮不也是忠心耿耿嗎?結果呢?

如果在這種對自己的皇位的合法性、壽命長短都無法確定,政局不穩的情況下,硬是要立未成年的位子為太子,人為的制造出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會是一個好選擇嗎?柴宗訓的教訓還在眼前,不可不防。

所以,他想到了讓自己的弟弟跟上來,在自己有個萬一之後能保證老趙家接著做皇帝,起碼可以保證不會出現孤兒寡母被人輕易奪了天下去。

可是,趙匡胤也不方便直接冊封趙光義為皇太弟,為什麼呢?一旦把儲君的位子做實了,那皇帝的位子就不穩了。

在皇權體系裡整出來一個第二中心,這會讓皇帝和儲君都會有些尷尬。

儲君太能幹,皇帝不放心。

而且萬一儲君身邊形成了勢力,野心家分分鐘想攀龍附鳳,想做個從龍之臣,那說不定前腳把他立為太子,後腳他的那些部下們就開始琢磨怎麼幹掉自己——風險實在太大,得不償失。

而在那個亂世,對於儲君來說,一個繼承權也並不能保證他能夠順利繼位,而當上儲君之後,自己手上實際的兵權卻很可能受到影響。

因此,儲君也會是一萬個不高興,這還不如做一個實權節度使實惠。

有兵權在手,才是王道。

不過,作為一個政治勢力,沒有繼承制度,太不穩定了。

尤其是五代的這些君主動不動就禦駕親征,萬一死在外面家裡又沒有繼承人,分分鐘就又是一次改朝換代的節奏。

因此五代的皇帝在反復權衡之下,就發明了一種奇葩的玩法——隱皇儲制,就是我不給儲君的名分,但是我讓你做親王,還兼做京兆府尹,地位在群臣之上,又管著都城的行政工作,面子和裡子都有了,就差個名分。

這樣,大家心裡都心照不宣,也都踏實,相安無事。

因為趙匡胤著力扶持趙光義,為的是他趙氏宗族這一脈勢力能夠守住皇位,所以他在位前期,對趙光義發展個人勢力也沒多少介意的。

其他的禁軍將領,全都杯酒釋兵權了,可是趙光義就在開封府,看到好的人才苗子就延攬至麾下,有司把這個事情給趙匡胤說了,結果呢?趙匡胤反而殺的殺、貶的貶。

這就能說明趙匡胤的態度了,他確實是在扶持趙光義。

尤其是,還有一件事更能說明這種傾向。

五代時期,皇子們只要成年,按慣例都要封個親王。

可是趙匡胤一個兒子都沒封王,這讓趙光義在政治地位上遠遠超越了趙匡胤的兒子們。

可能在趙匡胤最後的2年時間,他確實有過想法,想給趙光義挪挪位子。

他想著,天下也太平穩定了,老趙家做皇帝看來也算穩當了。

尤其是趙匡胤過了40歲,柴榮隻活了39歲的那個心魔也沒了。

他看著自己茁壯成長的兒子們,動了立自己兒子為太子的念頭。

作為正統政權,父死子繼才是儒家標準的繼承制度。

五代舊制,那是亂世之法,不足取。

可是,趙匡胤心裡也是有一點猶豫,為什麼呢?他通過遷都的事情試探了幾次,發現趙光義身邊已經形成了一股勢力,如果貿然立太子,勢必形成兩宮爭鬥。

趙氏本來也不是什麼大家族,沒什麼背景後臺,如果家族內部不和,為人所乘,老趙家的皇位又是不保了。

所以,趙匡胤從洛陽回來後,可能就打算跟趙光義好好談談,也想跟趙光義來一場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喜歡在酒桌上解決問題,雖然他本身是武術高手,可是不喜歡以武力解決問題。

他可能是想,通過柔和的方式,慢慢的讓趙光義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將權力過渡到兒子的手中,然後在順理成章地立為太子。

作為開國皇帝,趙匡胤有足夠強大的自信心和威望能夠實施這樣的手段。

可是,他沒有算到,老天讓他活過了40歲,卻沒有讓他活過50歲。

他到底還是敗給了天命。

為了家族的利益,他力求穩妥,還沒來得及給太子鋪好路,就留下了一個『燭影斧聲』的謎案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