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官員為何很少有人願意坐轎子?《網路歷史》

在古代出行,要代步也可以租馬或馬車。

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尋常出街市幹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可見,當時都城開封,民眾出門,都習慣租馬代步。

反映北宋大都市資源豐富,有多繁榮。

北宋魏泰的《東軒筆錄》也有記載租馬代步的詳情:『京師人多賃馬出入。

馭者先許其直,必問曰:’一去耶?卻來耶?’茍乘以往來,則其價倍於一去也。

良孺以貧,不養馬,每出,必賃之』要租馬時,『馭者』《相當於今日的士司機》會先跟你說好價錢,究竟是單程還是來回,而包來回則收雙倍價錢。

那麼,當時租一匹馬需要多少錢?

日本高僧成尋著有《參天臺五臺山記》有載:『今日借馬九匹,與錢一貫五百文了』計上來,租一匹馬一天大約56文,與《東京夢華錄》『不過百錢』記錄相符。

一旦按裡程計算,每裡路大概三四文錢。

代步除了馬與馬車,還可以租用牛車。

《東京夢華錄》指,『命婦王宮士庶通乘坐車子,如簷子樣制,亦可容六人,前後有小勾欄,底下軸貫兩挾朱輪,前出長轅約七八尺,獨牛駕之,亦可假賃』當時,東京還有一種專供女眷乘坐的牛車:『宅眷坐車子,與平頭車大抵相似,但棕作蓋,及前後有構欄門,垂簾』

南宋詩人陸遊著作《老學庵筆記》,亦記錄了成都女子出行,也是乘坐牛拉專車:『成都諸名族婦女,出入皆乘犢車。

惟城北郭氏車最鮮華,為一城之冠,謂之’郭家車子’』、『江瀆廟西廂有壁畫犢車,廟祝指以示予曰:’此郭家車子也。

‘』可見牛車馬車,也可以很豪華,成為身份象征。

在宋代,租驢也很常見的。

宋人王得臣《麈史》說:『京師賃驢,途之人相逢無非驢也。

熙寧以來,皆乘馬也』這裡記載指,原先租驢的人多,不過宋神宗熙寧年間之後,租馬的人多起來了。

事實上,在宋代,驢的數量比馬多,後人在《清明上河圖》逐個數,指出《清》畫了46頭驢和騾子,馬隻有20匹。

這也許能反映宋代實況。

由於租驢的價錢也比租馬便宜,看來,租驢的收費應該比租馬更低廉。

至於用上人力的轎又怎樣呢?

據了解,北宋的士大夫都不太喜歡坐轎,南宋文人黎靖德的《朱子語類》記載指:『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轎,如王安石、程頤皆雲:’不以人代畜’。

朝士皆乘馬。

或有老病,朝廷賜令乘轎,猶力辭後受。

自南渡後至今,則無人不乘轎矣』

當時,士大夫們不願意用轎,皆因他們認為『以人代畜』有損人的尊嚴,不應該將他人當成牲口來『使用』。

由此可見,北宋人極富人道主義精神。

這些北宋精英有意識地拒絕乘轎,來展示他們對體力勞動者的尊重。

當時的皇帝亦推崇這種高尚的做法,遂決定隻有元老重臣們才享有乘轎的特權,或者那些患病無力騎馬之人才可以乘轎子。

後來,宋室南渡,可能獸力資源有限,尤其是馬匹數量少了,乘轎之風才漸漸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