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梁山一百單八將中選出個性最鮮明的四位好漢,筆者認為應該是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
在整部水滸傳中,這四人著墨最多:沒有林沖可能就沒有晁蓋奪位和梁山好漢大聚義,魯智深是個有大智慧的大塊頭,打虎英雄武松快意恩仇殺伐果斷,黑旋風李逵惡貫滿盈,但卻被很多人當成了英雄好漢。
林沖然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一旦打碎枷鎖,就會恢復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英雄本色,金聖嘆稱其為梁山第一毒人:『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
在八十萬禁軍教頭中,林沖曾經是很受太尉高俅重視的,但這種重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討上司全家的歡心,高衙內不高興,林沖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林沖的無助和無奈,並不會出現在同為教頭的王進心中,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也不會有那麼多煩惱:魯智深一定會一走了之,武松一定會拔刀相向,李逵會作何反應,那就值得讀者諸君結合水滸原著來發表高見了。
魯智深是很受老種經略相公器重的,所以才會被派到渭州當兵馬提轄,協助小種經略相公管一些練兵捕盜的事情,這肯定是個肥差。
武松跟陽谷知縣的關系似乎不大好,起碼在知縣大人眼裡,武松並不如西門慶可愛——知縣對武松是敬重而不親近。
武松剛進陽谷縣,就做了一件老百姓很滿意當知縣不太樂意的事情:把打虎的一千貫賞錢全分給了獵戶。
一千貫賞錢,武松一文沒要,知縣也一文沒撈著,這種事情,宋江是絕對不會做的——他起碼要分一半給時文彬。
陽谷知縣是一個貪官,他當然知道這一千貫錢送給蔡京,能買到兩頂通判官帽,通判的官職,似乎比知縣還高一些:『職掌倅貳郡政,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
《宋史·卷一百六十七·志第一百二十·職官七》』
陽谷知縣用百姓的集資頒發這麼重的賞金,為的就是自己能撈點油水,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隻好淡淡地對武松表示:『既是如此,任從壯士』
武松想以真本事換取光明前程,這在當年的官場上,並不算明智之舉,所以後來跟商人西門慶打官司,盡管有理有據,收了西門慶賄賂的知縣卻根本就不想幫他伸張正義,弄得武松隻好自己動手。
這就是古代官場常態:是非分明的官司,往往是有理的輸了,沒理的贏了——隻有理虧一方才會主動送給通判縣令金銀。
武松高估了官員的道德底線,這樣的人,在官場中是一定吃不開的。
在陽谷縣摔了第一個跟頭還能面前爬起來,在孟州得罪了張都監和張團練,武松就隻能走上不歸路了。
可憐的武松還把都監張蒙方當成了好人:『都監相公如此愛我,又把花枝也似個女兒許我。
他後堂內裡有賊,我如何不去救護?』
不但陽谷知縣和孟州都監不是好鳥,就連那個『小管營』金眼彪施恩,也不是個講義氣的主兒。
明知道武松在刺配恩州牢城的途中會遭遇暗算,施恩並沒有召集手下暗中保護,隻是送給武松兩隻熟鵝就『哭著去了』,這一哭,擺明了就是永訣。
武松走投無路落草為寇,從二龍山滿心歡喜地跟著魯智深入夥結拜大哥宋江掌握實權的梁山,武松的日子並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跟宋江漸行漸遠——在宋江高唱招安論調的時候,武松第一個站出來反駁,這可徹底得罪了從官府出來的宋押司。
武松肯定沒有意識到,朝堂和山寨、高官和大盜本沒有差別,人生無處不江湖,江湖之中最講究的也不是義氣。
武松斷臂之後,被宋江棄如敝履,而那個惡貫滿盈的李逵,則在宋江的庇護下,受封武節將軍、鎮江潤州都統制,可以洋洋得意地坐在衙門裡被尊稱為『李大人』、『李老爺』了,會不會有人也稱其為『恩相』,那還真不好說——『相爺』、『相公』和『太尉』一樣,在北宋末年都很不值錢。
李逵並不是不知死活的混不吝,他也有陰險詭詐的一面,從初見宋江到力挺宋江上位,再到撒潑打滾打斷武松魯智深有理有節的反招安行動,都處處可見李逵的黑心機。
李逵早就知道戴宗宴請的是宋江《已經大吵一通了》,他去蹭飯,卻假裝不認識面前這個黑矮子:『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若真個是宋公明,我便下拜。
若是閑人,我卻拜甚鳥。
節級哥哥不要瞞我拜了,你卻笑我。
我那爺!你何不早說些個,也教鐵牛歡喜!』
背後拍的馬屁最討喜,李逵一驚一乍的表演,讓宋江心花怒放,前後共掏出八十兩銀子供李逵揮霍,李逵也保住了宋江的小短腿不放,在梁山菊花酒會上大鬧一場後,李逵還當面和『背後』對宋江表忠心:『你怕我敢掙紮?哥哥剮我也不怨,殺我也不恨。
除了他,天也不怕!』『我夢裡也不敢罵他。
他要殺我時,便由他殺了罷』
李逵最知道什麼時候低頭服軟,也知道怎麼討老大歡心,對比自己強的人,絕不主動招惹,招惹了之後,也趕緊采取補救措施,對公孫勝和浪子燕青,他都是前倨後恭,被打服之後,變得比孫子還乖,但是對韓伯龍和小衙內、歌女、老漢,他可就沒那麼客氣了。
武松遇強則強,一雙鐵拳專打不明事理的好漢,李逵是遇強則弱、遇弱則強,一對板斧專砍無辜婦孺。
按理說李逵這種人,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在江湖中,都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敗類,但是現實很殘酷:無論是在哪裡,李逵都比武松混得好,即使是狡詐如蛇的智多星吳用,也得給李逵三分面子。
拿武松和李逵來對比,結果當然不會令人滿意和欣慰,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征《半壺老酒說的隻是宋朝宣和年間的事情,讀者諸君會產生怎樣的聯想,那還是另一回事》。
世間常見宋江得勢、李逵橫行,卻很少見像魯智深武松那樣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英雄好漢。
讀者諸君環顧四周,也可能會得出自己也不願意認可的答案:朝堂上和江湖中,蔡京宋江需要的是李逵還是武松?在現實生活中,武松和李逵誰會混得更好?在您身邊,是武松多,還是李逵多?遇到李逵那樣欺軟怕硬擅長抱大腿的狡詐兇徒,又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