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士、六學士、後四學士,蘇軾門下到底有多少學士?《網路歷史》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學士』+『蘇門後四學士』共有多少人?

前言

蘇軾是北宋的文壇領袖,很喜歡獎掖後進。

其門下最有名的是『蘇門四學士』,另外還有『蘇門六學士』和『蘇門後四學士』之說。

聽上去有點讓人糊塗,到底一共有多少人呢?

其實一共隻有10個人。

一、蘇門四學士

蘇軾在《與李昭玘書》中說:

軾蒙庇粗遣,每念處世窮困,所向輒值墻谷,無一遂者。

獨於文人勝士,多獲所欲,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來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之。

蘇軾說我雖然處世艱辛,不過有一雙慧眼識人。

這些年來,發現了不少『文人勝士』,如秦觀秦少遊、黃庭堅黃魯直、張耒張文潛、晁補之晁無咎,別人還沒有注意的時候,我就先注意到他們了。

這四人即蘇門四學士。

南宋學者楊湜,字曼倩,他的《古今詞話》中也提到過:

東坡有二韻事,見於行香子。

秦、黃、張、晁,為蘇門四學士,每來,必命取密雲龍供茶,家人以此記之。

據說蘇門四學士只要來到蘇軾府上,蘇軾必然取蜜雲龍茶招待。

時間一長了,家中仆人都記住此事 ,只要四人來,不需要蘇軾吩咐就知道上什麼茶了。

這首《行香子》我們今天還能讀到:

綺席才終。

歡意猶濃。

酒闌時、高興無窮。

共誇君賜。

初拆臣封。

看分香餅。

黃金縷。

密雲龍。

鬥贏一水。

功敵千鐘。

覺涼生、兩腋清風。

暫留紅袖。

少卻紗籠。

放笙歌散。

庭館靜。

略從容。

到了元朝編著《宋史》時寫到:

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

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四學士並不是從小就在蘇軾那裡學習,有點像郭德綱帶藝拜師侯耀文。

蘇軾對於他們除了交流指點以外,還幫助他們獲取功名與名聲。

其中黃庭堅成就最高,還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人,詩詞俱佳,與蘇軾被並稱為蘇黃。

四學士中的秦觀是北宋著名的婉約詞人,熙寧十年(1078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時,29歲的秦觀前往拜謁,獻詩道:『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路過陳州看望蘇轍,張耒第一次結識了蘇軾並成為蘇氏兄弟的門下客,並在東坡引薦下,應舉姑蘇。

晁補之與張耒並稱”晁張”。

他17歲時跟隨父親到杭州做官,寫成《七述》一書,受到當時杭州通判蘇軾的欣賞。

四學士與蘇軾最幸福的時光是在宋神宗去世以後,舊黨司馬光執政時。

蘇軾、蘇轍得到重用,四學士陸續進京為官,或舉酒歡宴,或詩文酬唱,成就北宋文壇上的一段佳話。

宋哲宗親政以後,新黨重新得勢,開始報復元佑舊臣,蘇軾等人陸續被貶,四學士也受到株連。

例如秦觀先出杭州通判,半途中貶處州,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秦觀在途中傷感萬分,作《千秋歲》一首: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亂,鶯聲碎。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

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宋徽宗執政後,舊黨被貶的人士陸續被赦免召回。

1100年,秦觀歸途中,於滕州去世;1101年,蘇軾從海南北上,路經常州病逝;黃庭堅被召回不久,與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交惡,又被貶黜,崇寧四年(1105年),黃庭堅客死宜州貶所,終年六十歲;晁補之被召回,大觀末年(公元1110年),逝世,年五十八。

晁補之晚年貧病交加,與1114年去世。

二、蘇門六君子

除了四學士以外,蘇軾《與李方叔書》又提到了兩個人:

頃年於稠人中,驟得張、秦、黃、晁及方叔、履常輩,意謂天不愛寶,其獲蓋未艾也。

比來經涉世故,間關四方,更欲求其似,邈不可得。

以此知人決不徒出,不有立於先,必有覺於後也。

稠人,眾人的意思,蘇軾說他在眾人中,發現了張耒、秦觀、黃庭堅、晁補之、李廌、陳師道六個人。

後來行走四方,卻很難在遇到他們這一類人才了。

其中陳師道與李廌與蘇軾相交比較晚,但是陳師道是蘇軾舉薦作官的,李廌『以文章見知於軾』。

所以又有”蘇門六君子”之說。

六君子又被稱為』六學士『,包括四學士在內。

南宋有《蘇門六君子文粹》,據說編輯者可能是南宋詞人陳亮,已經把陳師道與李廌列於蘇門之下。

另宋人邵浩《坡門酬唱集引》說:

“取兩蘇公兄唱弟和,及門下六君子平日屬和兩公之詩,摭而錄之,曰《蘇門酬唱》。

陳師道字履常、無己,號後山,《後山詩話》的作者。

他和黃庭堅都是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中的人物,一祖為杜甫,三宗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陳師道與趙挺之是連襟,不過他對這個連襟深惡痛絕。

因為在冬天參加朝廷的祭祀活動,陳師道的夫人去趙挺之家借了意見棉衣給他穿,結果陳師道大怒,寧肯挨凍也不穿趙家的衣服。

結果被凍病,不久就去世了。

這一年是1102年,蘇軾剛剛去世不久。

李廌即李方叔。

四學士都是進士,而陳師道也曾經被舉薦作官,隻有李廌是蘇門六學士之中唯一的佈衣。

《宋史·李廌傳》記載,蘇軾被貶黃州後結識了李廌,看過其文章後蘇軾贊嘆『你的文才,足可以與萬人敵的將軍媲美』。

但是蘇軾知貢舉時竟然走眼沒有錄取他,還專門做詩寬慰李廌。

詩雲:

與君相從非一日,筆勢翩翩疑可識。

平生謾說古戰場,過眼終迷日五色。

我慚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責。

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無怨亦無德。

買羊酤酒謝玉川,為我醉倒春風前。

歸家但草凌雲賦,我相夫子非臞仙。

李廌後來有參加過科舉,但是都名落孫山。

他並沒有因此而怪罪於蘇軾, 《宋史》記錄,李廌對於蘇軾感情很深,在蘇軾去世以後還專門作文祭奠:

軾亡,廌哭之慟,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於事師之勤,渠敢以生死為間!』且作文祭之曰:『皇天後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詞語奇壯,讀者為悚。

《宋史》

1109年,李廌以佈衣身份去世。

三、蘇門後四學士

前面節選《古今詞話》時說過

東坡有二韻事,……..秦、 黃、 張、 晁,為蘇門四學士。

每來,必命取密雲龍供茶,家人以此記之……..

說蘇黃等四學士登門時,蘇軾一定取好茶密雲龍招待,所以家人便記住了。

這段話後面還有故事:

廖明略晚登東坡之門,公大奇之。

一日又命取密雲龍,家人謂是四學士;窺之,則廖明略也。

據說廖明略登門時,蘇軾也讓人取密雲龍招待,家人以為四學士又來了,沒想到這個人是廖明略 。

廖明略即廖正一,號竹林居士,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蘇門後四學士之一。

《東都事略·廖正一傳》記載:

『元祐中,蘇軾在翰苑試 館職之士,得正一對策,奇之,除秘書省正字。

……軾門人黃、秦、張、晁,世謂之四學士,每過軾,軾必取密雲龍瀹以飲之。

正一詣軾謝,軾亦取密雲龍以待正 一。

由是,正一之名亞於四人者』

蘇軾任考官的時候,發現廖明略對策奇妙,因此另眼看之,以四學士的蜜雲龍茶招待他,令其名聲大作。

後四學士的說法最早源自宋朝韓淲的《澗泉日記》:

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榮武子,時號後四學士,明略有《竹林集》,文叔有《濟北集》,膺仲、武子文集未之見也。

韓淲,字仲止,號『澗泉』,南宋著名詩人。

他說後四學士有廖正一、字明略,李格非、字文叔,李禧、字膺仲,董榮、字武子。

李格非是李清照的父親,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

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時,李格非”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於蘇軾”,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同在館職,俱有文名,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內排擠元佑舊臣。

李格非也是”元佑黨”一員,因而被罷官。

李格非大約1108年左右去世,中年六十一歲。

李禧、董榮兩個人不甚有名。

結束語

蘇門四學士分別是秦觀 、黃庭堅 、張耒 、晁補之;蘇門六君子加上了陳師道和李廌二人。

蘇門後四學士是廖正一、李格非、李禧、董榮四人。

所以,『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學士』+『蘇門後四學士』,其實一共隻有10個人。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09 嶽飛的痛苦反映在這3首詞中,可以看出賦比興的區別

觀宋填詞108 胡銓是個猛人 上書要斬秦檜並竿之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