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李清照的《清平樂·年年雪裡》,讀後有何感受?
李清照的《清平樂·年年雪裡》是一首詠梅詞,更準確地說是一首賞梅詞。
李清照並沒有從描寫梅花入手,而是寫出了自己賞梅的心情,這三種不同的心態反映了李清照所處的三個不同時期。
讀過李清照的這首詞,自然就想起了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這兩首詞異曲同工,一個看梅,一個聽雨,一首詞寫了三個時期、三種境界、三種感受, 反映了兩位詞人心態的變化以及家國之痛、飄零之苦。
一、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與蔣捷《虞美人·聽雨》
欣賞這兩首詞,最好對比著看。
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蔣捷《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詞中,很明確的寫了少年、中年與老年三個時期。
李清照的詞並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信息,讓我們可以感覺到時間的變化。
二、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北宋時期,國家安定,百姓富足,李清照的生活也美滿幸福。
李清照的少年時期無憂無慮,從她 少女時代的兩首詞中可以看出: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李清照在十八歲時嫁給才子趙明誠 ,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琴瑟相和 ,一起度過了二十多年安穩和平的生活。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正是李清照這一段幸福生活的寫照。
對應蔣捷的《虞美人》,相當於這兩句: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一個少男、一個少女,不同的生活環境,但是同樣的無憂無慮。
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李清照的滿衣清淚,包含了生活遭遇的痛惜,大背景卻是北宋衰亡的悲憤。
李清照生活的山東青州,比起中原地區更早經歷戰火。
在靖康之變前夕,他們一家就開始了南渡的行程。
離開青州不久,金兵就攻陷了青州,李清照知道,此生她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青州故第 ,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冀望來春再備船載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
《金石錄後序》
在靖康之變以後,北宋二帝北狩,趙構在逃亡中成立了南宋政權。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應招赴任,卻在健康病逝。
除了國仇家恨,對於當朝者的軟弱無能,也在李清照作品中體現出來:
趙明誠妻李氏清照,亦作詩以詆士大夫雲:南度衣冠欠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
又雲:南遊尚覺吳江泠,北狩應悲易水寒。
後世皆當為口實矣。
《雞肋編》
李清照這一段時期的心情,正是詞中的體現: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梅花依舊,但是情懷已經就是就滋味了。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
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
隻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蔣捷的詞中,是這樣寫的: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中年的李清照和中年的蔣捷《約1245~1305後》一樣, 都經歷了亡國之痛。
四、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在北宋滅亡,南宋初建之時。
海角天涯亡命奔波的又何嘗隻有李清照一個人呢?
金兀術追殺趙構時,這位皇帝也被逼的上天入海。
李清照在逃亡途中,不僅失去了親人,還將南渡前帶來的珍貴文物、書籍、財務丟失殆盡:
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李清照晚年孤獨困頓 ,朱彧《萍洲可談》說道:
『不終晚節,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
為什麼說她不終晚節呢?
因為李清照陷入了一段狗血婚姻的糾紛中。
李清照發現自己所嫁非人時,『訟而離之』,後來這段婚姻以兩敗俱傷告終。
『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 《碧雞漫志》
這一段時期的心情,正是這首詞下闕所寫:
今年海角天涯。
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在蔣捷的詞中,晚年的痛苦是這樣表達的: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在南宋滅亡《1279年》後,還生活了26年。
入元以後,蔣捷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氣節為時人所重。
結束語
李清照在這首《清平樂·年年雪裡》,用一首詞反映了詩人的三個生活階段。
在這三個階段中,其實李清照都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如夢令》和《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等,是她的青少年和婚姻幸福時期;《夏日絕句·烏江》、《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是其中年南渡時期;《武陵春·春晚》、《永遇樂·落日熔金》等作品,是其老年時期。
南宋朝廷因為和金國在1141年簽署紹興和議,所以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晚年時,南宋政權已經比較穩定。
相比蔣捷來說,李清照的時代,詩人們還算是比較幸運。
不過,這兩首詞,在章法的相似之處,值得學詞之人玩味。
@老街味道
溪聲盡是廣長舌,蘇軾這首禪詩廣受好評,卻被高僧評價為門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