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為什麼很多唐詩如《楓橋夜泊》、《出塞》等明白如話、意蘊無窮?
後人的詩卻令人費解?
另外蘇軾的詞讀起來輕松簡單,而辛棄疾的詞讀起來就很燒腦?
前言
網友提的這個問題還是很普遍的現象。
雖然唐朝離我們較遠,但是很多唐詩卻非常容易理解,例如李白的《靜夜思》、例如王昌齡的《出塞》、張繼的《楓橋夜泊》。
而離我們更近的一些詩詞讀起來卻令人費解,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用過一個說法:『隔與不隔』,有的作品讓人感覺到』隔『,有的』不隔『。
說的意思和這個差不多,簡單講就是看不明白。
一、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1、第一種隔
第一種隔與不隔是指寫景是否自然生動,第二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風吹草低見牛羊。
『寫景如在眼前,王國維說這就是』不隔『;
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人間詞話》
下面薑夔《白石》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等句雕刻痕跡過濃,讀起來雖有深曲之美,但是不太好理解,沒有剛才陶淵明詩與《敕勒歌》直觀而自然。
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北宋風流,渡江遂絕。
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人間詞話》
2、第二種隔
另一種隔與不隔出現在用典上,例如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不隔,大家一聽就明白。
但是『謝家池上,江淹浦畔』讀起來就『隔』。
謝家池:據《南史·惠連傳》載,族兄靈運激賞惠連之才思,嘗於永嘉西堂思詩競不成,忽夢見惠連,即得句雲:『池塘生春草』如果不知道謝靈運的典故就不清楚『謝家池上『的意思。
同理,』江淹浦畔』典出江淹的《別賦》,其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都是用典故來表達相思,因此後面會有』吟魄與離魂『之句。
這是用典造成的『隔』,沒有一定文學素養的人讀得似是而非,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
附:歐陽修《少年遊·欄幹十二獨憑春》
欄幹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
千裡萬裡,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
那堪疏雨滴黃昏。
更特地、憶王孫。
二、蘇東坡與辛棄疾
王國維還說過』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
我們不說詩黃庭堅和蘇軾的詩,這裡用更熟悉的蘇軾詞和辛棄疾詞做一下比較。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娟。
為什麼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讀起來比較輕松而且流傳更廣呢,比較一下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知道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詞裡說了好多人物和事跡,除了孫仲謀、廉頗外,其他人就不太容易了解了。
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佛貍是魏太武帝拓跋燾;元嘉草草說的是劉裕子劉義隆北伐失敗。
封狼居胥又有兩重意思,第一層是漢朝霍去病遠征匈奴大勝,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第二層是劉義隆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相比較而言,蘇軾的詞可以放在小學課本裡學習,辛棄疾的詞應該放在高中課本裡,學習《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必須具有相當的歷史知識的修養才能讀懂。
三、唐詩如何做到明白如話
並不是所有的唐詩都明白如話,但是題主舉例的詩確實如此,第一首《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第二首《出塞》,作者王昌齡(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首詩很明顯沒有生僻字,而且詩中沒有用高深的典故,小學生都能閱讀下來。
『江楓』似乎含有暗典:《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但是不知道這個典故也不影響閱讀。
知道的話更能體會』愁眠『二字。
龍城飛將說的是衛青、李廣還是霍去病,都不影響讀者理解這首詩。
第一首較難解的是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漁火相伴遊人難以入睡。
第二首注意的是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這兩首詩不用生僻字,不用僻典或者用典如水中著鹽,而且詩的句法和章法也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好理解。
四、關於意蘊
意蘊就是指詩詞中包含的意思,有的在詩中說了出來,有的沒有說出 ,如同水墨畫的留白。
例如《楓橋夜泊》,詩中描寫了羈旅遊人難以入睡,此時夜半鐘聲入耳。
詩到此結束,但是言外之意令人產生遐想,是鐘聲令遊人難以入眠嗎?
還是因為睡不著所以更清楚的聽到鐘聲?
這之後呢?
詩人在想什麼,是否會一夜無眠呢?
據說張繼是唐朝安史之亂後,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
想必時逢國難,前途未卜,或是詩人難以入睡的原因。
不知道這個心事重重而失眠的詩人明天會是怎樣呢?
結語
白居易作詩要求達到』老嫗能解『,因此他的詩歌流傳很廣。
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熟悉的詩歌,一定具有這幾個特點:沒有生僻字,較少用典甚至不用典,句法與章法簡單。
另外,我們接觸最多的唐詩是絕句,因為篇幅的原因,絕句文字精煉也沒有太多的空間用典。
唐人常用意象說話少發議論,多有深遠的意蘊。
#這才是國風#
@老街味道
關於詩詞創作 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
魯迅的自謙中隱藏著自負
用『月滿西樓』寫首詩 不限形式看看您能寫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