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混亂時代數不勝數,五代十國就算是一個混亂的時期。
在亂世,武將由於手握兵權,地位就無限的提高了。
甚至連天子都得讓他們三分,更不用說普通的文臣了。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在一次宴會上,禁軍的統領史弘肇公開說,為朝廷平定禍亂,隻需要長槍和刀劍就行了,要筆有什麼用。
這話被掌管賦稅的三司使王章聽見了,於是反駁到:沒有筆,誰給你軍費啊。
此處王章的意思可不是替讀書人說話。
他的意思是筆可以用來算賬,和寫文章可沒有關系。
對於傳統的文人,他和史弘肇一樣瞧不起。
王章覺得那些讀書人,拿著算盤都不知道顛倒,簡直是一無是處。
歷史上文官地位最高的莫過於宋朝。
在宋朝的時候,文官們大多看不起武將。
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但是在五代的時候,則剛好反了過來。
五代的後期,天下以及趨於大一統了。
宋朝就是五代之後的大一統王朝。
在五代十國前期,各地藩王都有龐大的私兵。
到了後期,禁軍成為了主流,占有絕對優勢。
這裡的禁軍不僅指禦林軍,而是中央軍的總稱。
五代由於軍閥混戰,勝利的一方往往將戰敗者的軍隊收編,納入自己的軍隊內。
所以在五代末期,中央軍的規模越來越龐大。
甚至最後中央軍,已經成為了王朝唯一的成規模的軍事力量。
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將殿前司提升到和侍衛司同級的地位。
這位皇帝可以說得上整個五代時期眾多掌權者中,最優秀的一位了。
他有著結束戰亂,創建大一統王朝的抱負。
然而短命的他僅僅在位五年就逝世了。
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則實現了這個目標,建立了大一統的宋朝。
那麼北宋王朝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當時的中央軍人數在二十萬左右,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碾壓地方軍隊。
其中最精銳的士兵分別數殿前司的三萬人,以及侍衛司的六萬人。
可以說得上精銳中的精銳。
作為宋朝的開國大帝,當時的趙匡胤才是殿前都點檢,掌管著殿前司三萬禁衛軍。
宋太祖撿了一個大便宜,讓史官為難,除了在滁關之戰時,立下了點功勞之外,此前並沒有什麼成績。
雖然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史官們已經盡量的美化他了。
然而相對於其它朝代開國君主的赫赫戰功,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來說,趙匡胤的戰功屈指可數。
甚至就連梟雄曹操都比不上。
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周世宗柴榮才將如此關鍵的職位交給趙匡胤吧。
當時的侍衛司統領是李重,他是柴榮的表兄弟。
不僅戰功顯赫,而且對於朝廷也是忠心耿耿。
雖然沒有將禁軍精銳的兵權全部拿到手,但是趙匡胤作為從士兵,一步步晉升到今天的地位。
可以算得上是個兵油子了。
當初和他一起的兄弟,現在也大多身居要職。
不僅殿前司有趙匡胤的人,甚至侍衛司裡也有很多。
但是侍衛司統領李重上有皇帝撐腰,再加上自身威望,將趙匡胤打壓的不行。
於是趙匡胤隻好利用他弟弟趙光義的關系,也就是趙光義的媳婦是現在皇太後的姐妹。
趙匡胤通過這條關系,讓皇帝下旨將李重調到外地當節度使。
而侍衛司則由原來李重的手下韓通統領。
韓通新上任,威望自然是比不上李重。
這樣趙匡胤就可以趁機從中作梗了。
現在唯一的阻礙就是,趙匡胤沒有權力,越過侍衛司現任統領韓通去抽調侍衛司的兵馬。
正當趙匡胤頭疼時,北方傳來遼國入侵的消息。
於是趙匡胤趁機造勢,令朝廷如臨大敵。
於是趙匡胤趁機請命統帥禦林軍去抵禦入侵,就這樣帶走了垂涎已久的侍衛司大部分兵馬。
趙匡胤讓駐紮在澶州的慕容延釗,率部充當前鋒,而他率大軍跟在後面。
等遠離京城後。
趙匡胤率部殺回京城,與殿前司的兄弟裡應外合,攻占了京城。
掌握了中央軍,地方軍隊也就不足為慮了。
就這樣,北宋王朝建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