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時,面對來勢洶洶的安祿山大軍,唐玄宗選擇逃往蜀中避禍;金人南下時,康王趙構也選擇南逃。
皇帝逃跑是很丟國威的事,但不論怎麼樣都比亡國要好。
唐玄宗逃跑,避免了大唐被滅國的厄運,他還可以召集天下兵馬征討安祿山,雖然用了八年時間才平定了安史之亂,但至少延續了大唐國祚。
北宋選擇了和金人抗爭,導致都城被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制造了大宋慘案靖康之恥,康王趙構選擇了南逃,最後在南方建立南宋。
同時他組織大宋子民和金人抗爭,避免了大宋被金人吞並。
崇禎皇帝也可以學趙構,在面對李自成的威脅時,南逃在南京建都,然後再組織各地兵馬征討李自成。
崇禎也許也可以復制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壯舉,延續大明國祚,他也能避免成為亡國之君。
崇禎面臨的威脅,主要是關外的大清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這些對手大多位於北方地區,而大明的南方比較穩定,可以做崇禎的立足之地。
同時,南京是大明的陪都,官僚機構都很健全,所以崇禎可以暫時以南京為國都,然後組織兵馬征討李自成。
從當時的情況看,崇禎也應該遷都南京,因為李自成西安起兵後一路勢如破竹,明軍阻擋不了,攻到北京城後,北京城破也是指日可待之事。
若崇禎南逃南京,至少可以給自己爭取時間,方便他調集天下兵馬征討李自成。
同時崇禎是皇帝,他有很多李自成不具備的優勢。
崇禎選擇了堅守,不過他內心是想南逃的。
崇禎想南逃到南京去建都,但由於他不願背上丟棄國土的罪名,所以他不肯主動提出遷都之事。
崇禎想讓大臣提出此事,早朝的時候大家一商量,他再迎合群臣意見遷都南京,這樣既能達到遷都的目的,保全自己和大明,他還能不背上丟棄國土的罪名,不影響他明君之名。
崇禎如意算盤打著不錯,但可惜事情沒有按照他的設想走。
李自成快逼近北京城時,左中允李明睿和左都禦史李邦華上書勸說崇禎遷都南京,李明睿為了說服崇禎遷都,還舉了晉朝、宋朝等例子,勸說崇禎以大局為重,這說動了崇禎。
為此崇禎詢問了李明睿遷都步驟和費用等。
但遷都是件勞民傷財的事,需要巨額開支,這筆費用當時的大明拿不出來,因此崇禎又陷入了猶豫。
他將此事拿到朝堂與大臣商議,但李明睿的提議,隨即遭到了內閣首輔陳演等人的強烈反對。
大臣拿明英宗時期的『土門堡事件』舉例,認為現在的情況遠沒有當時的情況危急,所以沒必要遷都。
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斥責遷都是『邪說』,內閣首輔陳演還主張讓崇禎殺了提出遷都的李明睿,『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朝堂上,反對遷都派的聲音壓制住了遷都派的聲音。
朝中還有不少大臣選擇了沉默,他們雖然知道遷都是正確之舉,但是他們都不願替崇禎背丟棄國土的罪名。
崇禎喜怒無常、刻薄寡恩,現在他們勸說崇禎遷都,局勢穩定後,崇禎可能會將遷都丟棄國土的罪名安在他們頭上,從而殺了他們為自己洗脫,所以大臣害怕崇禎將來報復,不願勸說崇禎遷都。
同時,這些大臣的財物和土地都在北方,所以他們也不願丟棄財富逃到南方。
急忙遷都,他們的財產肯定帶不走。
而留下來,即使李自成奪了天下,他們隻不過是換一個主子,他們依然擁有著巨額財富。
最終,大明群臣在喋喋不休的爭吵中,南遷的退路被李自成切斷了,這讓崇禎失去了自救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快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
崇禎留下一句『諸大臣誤我』後,在景山自殺了,大明王朝也就此倒下了。
不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大臣為了私利,不願勸說崇禎遷都,但是他們在李自成手下,也沒有獲得安生,他們的財富被李自成搶去。
同時,他們還遭到了李自成部下的燒殺搶掠、酷刑折磨等。
也算罪有應得。
崇禎為了個人名譽,不願提出遷都,錯過了遷都的良機,他也成了一人誤一國的亡國之君。
換個角度想,若崇禎選擇遷都,或許他可以和南宋、大唐一樣,建立南明延續國祚,但他為了虛名,錯過了這個機會,史可法等人建立的南明,也由於缺少主心骨,在內鬥中被清朝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