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都有藩王造反之事,為何宋朝軍力最弱,卻沒有藩王作亂之事。《網路歷史》

縱觀歷史,人們能發現唐朝有安史之亂,漢朝有七王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等,但反觀宋朝,是中國最弱朝代的代名詞,存在了三百多年時間,這期間飽受外族入侵和欺凌之苦,但在內部卻很穩定,從未出現過武將謀反,藩王作亂之事。

按理說,國家越弱造反成功的機率越大,為何宋朝長達三百多年時間,卻沒有出現藩王造反之事?

宋朝的軍事實力鼎峰時期是趙匡胤時期,到趙匡義時期,宋朝的軍事實力就呈現了下降趨勢,之後的各個時期,都沒有恢復到強盛時期,以至於宋朝被遼國、金、西夏等周邊國家是輪番狂揍,還出現了澶淵之盟、靖康之恥等事件。

北宋滅亡後,趙構建立了南宋,但也是偏安一偶,多存在了一百多年,但最終還是忽必烈的鐵騎所滅。

縱觀宋朝這三百多年歷史,雖然一直遭受外族入侵,但內部卻相對穩定,從未出現藩王造反、武將叛亂之事。

這一切要得益於宋朝政治體制。

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是周世宗柴榮手下的一員猛將,在柴榮死後,他通過陳橋兵變,從7歲的柴宗訓手下奪取了皇位。

正因為他是通過兵變奪取的皇位,這也讓趙匡胤對武將比較忌憚,他害怕武將效仿他,也發動兵變來了黃袍加身,這讓政權一穩定後,就通過杯酒釋兵權,奪取了大將手中的兵權。

但是杯酒釋兵權,隻能解一時之威脅,並不能確保宋朝永遠不會發生武將叛亂之事。

因此,趙匡胤還需要從國家制度上加以改變。

曾經強盛一時的唐朝,就因為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導致國家出現動蕩,逐漸走向衰落的。

趙匡胤從中吸取了經驗,開始推行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

首先,他提高了文官的待遇和地位,還讓文官治理軍隊。

其次,他將將領和軍隊分離了開來,即平時不讓將領掌握兵權,隻讓他們戰時才領兵作戰,這樣將領手中無兵,自然不會發生作亂之事。

還有,趙匡胤也對宗室進行了分封,但隻給他們爵位和待遇,不給他們土地和軍隊,這也讓這些宗室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王,自然沒有能力作亂。

而且爵位隻能傳給嫡長子,能防止宗族勢力壯大,不會對皇位造成威脅。

趙匡胤這樣做,加強了中央權力,將國家的兵權都集中在了皇帝手中。

避免了國家出現手握重兵的武將和實力雄厚的藩王,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藩王的存在並非完全沒有必要,古代交通不便,且國家土地面積廣大,皇帝難以對整個國家進行治理,他分封藩王,一是想讓藩王替自己治理一些地區,二是這些藩王大多駐守在邊境,可以為皇帝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

趙匡胤削弱了宗族王爺的權力,使他們無法成為鎮守邊境的一方諸侯,也是變相的削弱了宋朝的邊境軍事實力,這也讓周邊國家的入侵變得簡單。

同時,將和兵分離,也避免了武將掌權,發生叛亂之事,但容易形成將不識軍,軍不識將的局面,導致將領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小,不容易調動和指揮軍隊,而且將領還不能根據軍隊的特點進行戰術佈置,無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文官治軍可以加強朝廷對軍隊的控制,但將兵分離,也容易導致軍隊疏於訓練,軍隊戰鬥力下降的情況出現,而且整個國家重文抑武的氛圍,也影響了人們對學武的熱情,導致宋朝武將匱乏。

兵弱將寡,邊境防禦力量薄弱,也是宋朝屢戰屢敗、頻頻遭受外族入侵的一大原因。

可以說,宋朝的這一系列改革,削弱了武將的權力,打擊了藩王勢力,同時也增加了皇權,使兵權都集中在了皇帝手中,這將武將、藩王造反的苗頭扼殺在了搖籃裡,但卻是以軍隊戰鬥力下降為代價的,這也導致宋朝長達300年中一直遭受外族入侵,成了一個國內穩定富足,但卻是一個軍事弱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