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相撲為傳統神道儀式與體術,屬專業競技項目,而其實宋朝也有相撲文化。
北宋時代重視文化與儒學復興,因此提拔許多文人,其中著名的有蘇洵、蘇軾、蘇轍、司馬光、范仲淹等,還有黃庭堅、蘇軾、米芾、蔡襄並列北宋四大書家,是藝術、文學最繁榮的朝代,當時還流行女子相撲娛樂節目,傳言宋仁宗也非常喜歡。
女相撲手被稱為「女颭」,更是宋代京城汴京(今為開封)最為吸睛的節目,而女相撲表演多安排於男相撲前,主要用於炒熱氣氛,招攬成群的客人圍觀,之後再由男相撲手正式競技,而相撲可說是比體力,因此相撲手打扮以「輕」為主,能不遮蔽處盡量省去,女相撲手經常袒胸露背、胳膊、腿部肉搏,有的甚至僅用巴掌大的佈裝飾前胸。
而《夢粱錄》和《武林舊事》也曾記載過女相撲比賽,「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民間藝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手之資。
先以女颭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睹,然後以膂力者爭交。
」還收錄了「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韓春春、繡勒帛、錦勒帛、賽貌多、僥六娘、後輩僥、女急快」等名號,可見女相撲在北宋相當知名。
在嘉佑年間,宋仁宗與後妃至宣德門同樂,當時對於女相撲表演非常喜愛,甚至當場賞賜選手銀絹作為獎勵,但這卻引起史官司馬光不滿,認為此舉十分荒唐,皇上不但未阻止,甚至帶頭觀賞,憤而遞上折子《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指責皇帝不該觀看女相撲表演,並要求禁止民間在街市表演類似節目。
宋仁宗似乎也認為不妥,因此在《東京夢華錄》描繪元宵節時,也未有宣德門前的女相撲表演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