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為何熱衷玩蹴鞠。《網路歷史》

蹴鞠作為古齊居民休閑生活的內容之一,最早史料記載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宋太祖『酒杯釋兵權』後使用文人治理天下, 推行『文治』政策, 重用文士, 發展教育, 活躍文化, 實行『不以言罪人』, 允許學術爭鳴, 用文化的繁榮來彰顯統治階級的愛民政策。

蹴鞠在北宋初年受當時社會、經濟的影響得以迅速發展, 逐漸興旺起來。

在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二回中, 有這樣描述高俅白打蹴鞠的場面:『高俅領了王都尉鈞旨, 將著兩般玉玩器, 懷中揣了書呈, 徑投端王宮中來……見端王頭戴軟紗唐巾, 身穿紫繡龍袍, 腰系文武雙穗絳, 把繡龍袍前襟拽紮起, 揣在絳兒邊, 足穿一雙嵌金線飛鳳靴。

三五個小黃門, 相伴著蹴氣球。

高俅不敢過去沖撞, 立在從人背後伺候。

也是高俅合當發跡, 時運到來, 那個氣球騰地起來, 端王接個不著, 向人叢裡直滾到高俅身邊。

那高俅見氣球來, 也是一時的膽量, 使個鴛鴦拐, 踢還端王。

端王見了大喜……端王定要他踢, 高俅隻得叩頭謝罪, 解膝下場。

才踢幾腳, 端王喝采。

高俅隻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來, 奉承端王。

那身份模樣, 這氣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 端王大喜』文中把高俅的高超球藝描繪的惟妙惟肖。

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實現 『坊市合一, 廢除宵禁』制度,也為市民文化發展構建起了平臺。

城市市民階層在物質生活有了保障,解決了吃、穿問題之後, 必然會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使得休閑娛樂、休閑體育有了市場。

據統計, 宋代一年內有300多個大大小小的節慶日, 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個。

為慶祝節日, 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節慶文化娛樂活動, 刺激了貿易與商業性文化消費的興盛, 無形中形成了定期的商業市場與文化娛樂市場。

商人們利用節慶活動, 銷售節日用品和各類生活用品。

同時, 節慶活動促使了專業表演的廣泛開展, 專業表演藝人在集市的瓦舍中施展他們的技藝。

專業的休閑娛樂表演具有了商業性質, 使得市民精神生活消費商品化, 人們用金錢換取、享受休閑娛樂的樂趣, 達到精神的滿足。

於是參與蹴鞠的人越來越多, 以致出現了蹴鞠組織和專業的蹴鞠表演藝人。

宋朝理學是官方哲學,起源於北宋仁宗時期, 興盛於南宋孝宗時。

理學主張『雅戲』, 擯棄激烈的體育運動, 力量型、競技型體育出現衰落。

加上文人多不願從事體育活動, 致使體育活動減少。

朝廷遷都臨安之後, 受南方民族身體、習俗的影響, 文弱之風更甚, 宋代的體育陷入低谷。

具體表現在馬球活動的消亡和『步打球』演變成了『捶丸』, 不喜歡激烈的蹴鞠, 而喜歡帶有娛樂性的蹴鞠。

表演娛樂的蹴鞠,一種是多見於宮廷內院築球, 分隊進行比賽。

另一種是單純技藝的表演, 也就是所謂的白打踢法。

白打是在宋代相當流行的一種蹴鞠的踢法, 由於使用了充氣鞠, 在不用球門的情況下, 以踢出花樣動作為輸贏。

再一種就是日常的民間遊戲, 可以不受場地和人員的限制, 更方便人們進行蹴鞠活動, 自娛自樂進行健身和遊戲。

宋代各朝的宮廷宴會上, 蹴鞠以娛樂性為主, 有音樂伴奏, 甚至還有伴以舞蹈的樂舞蹴鞠, 進一步促使蹴鞠朝著表演、追求花樣的方向發展。

《蹴鞠譜》中規定了球的重量為正重十四兩, 古代的量器是十六兩為一斤, 十四兩約合現在的四百三十四克。

在這裡要特別提示的是, 現代足球國際足聯規定的標準足球重量是不多於450克 (16英兩) , 不少於410克 (14英兩) 。

通過比較得出了驚人的發現, 宋代鞠的重量已與現代足球的重量甚至已經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