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被貶後看見一束梅花,寫了一首詩,完美的表現了落寞和孤獨。《網路歷史》

蘇軾被貶後看見一束梅花,寫了一首詩,完美的表現了落寞和孤獨

蘇軾作為中國文化史上難得一見的全才,不論是文章詩賦還是書畫藝術,都使得他成為我們永遠都繞不開的話題。

他一生波折,屢遭貶謫,仕途並不順利,但也是因著這坎坷的命運,他的詩歌才能如此的打動人心。

元豐年間的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一大轉折,他因此被貶到黃州,一下子從繁華的汴京到達偏遠小城,領了一個毫無實權的團練副使職務,並且不得無故離開黃州。

在黃州的那段歲月,是蘇軾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而這樣貧困的生活在去黃州途中就已經開始。

到達黃州必須要經過湖北麻城境內,在這段旅途中,蘇軾留下了很多的優秀詩篇。

初春還是很冷的,春寒料峭中蘇軾一行在這個時候見到了一束梅花,也留下了非常有名的兩首詩《梅花二首》。

其中第一首是這樣寫的:『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中國的詩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寄托於物,然後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內心真正的情感,而『梅』這個意象,更多的用來表達孤傲的情感。

除了抒發落寞、孤獨的嘆息,作者還很高興有清溪伴著飄來的梅花,送自己黃州。

在孤獨和無助中,他感到滿足,看到了希望。

蘇軾總是這樣,於無趣中尋找有趣,於無望中尋找希望。

這時,還處於困境中的蘇軾終於明白過來,清醒過來。

長嘆一口氣後,他別無選擇,隻好敞開心扉,開始新的生活。

蘇軾在黃州生活了四年,而這四年卻在蘇軾身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黃州,他從一個性情灑脫的達人變成了『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幽人,完成了自身性格的突圍,這代表了傳統的儒家士人與佛道思想的自洽與圓融。

黃州與蘇軾結下的不解之緣還體現在『東坡』這個名號上,蘇軾初到黃州,沒有權力,沒有金錢,沒有土地,沒有房屋,他一無所有。

當時,黃州東郊有一個山坡,蘇軾把它開墾出來在那裡種菜種田。

傳說蘇軾的偶像是白居易,白居易曾經在東坡種花,蘇軾給自己取名東坡居士,多少有點向偶像看齊和致敬的意思。

東坡居士應運而生,東坡肉也在這裡發展起來。

在黃州的4年多時間裡,蘇軾經歷了無數次的人生樂趣與苦難。

離開黃州後,蘇軾再也不能寫出黃州詩、寫黃州文、釀黃州酒了。

我們現在回顧蘇軾的一生,不難發現,黃州時期的蘇軾,還是個青少年,可正是因為這段經歷,點亮了他的文學生涯,與此同時,一片荒涼的黃州也被蘇軾的文采點亮了。

沒有黃州,就沒有蘇東坡;當然,沒有蘇東坡,也沒有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