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有利於宋朝麼?邊境和平百年,可燕雲十六州再也無心奪回。《網路歷史》

遼軍南下的消息傳來以後,不少大臣主張南遷。

宋真宗本人也表示,自己沒打過仗,要不躲一躲?

這個時候宰相寇準一口唾沫星子逼退了所有打算南遷的朝臣,也讓宋真宗一下子打消了這個想法。

寇準表示,不僅要打,而且宋真宗你還要禦駕親征。

這玩意兒宋真宗也沒搞過啊,寇準表示,皇帝請放心,禦駕親征的意思就是,炮灰在前面沖鋒,你躲在後面蒸蒸桑拿就可以了。

宋真宗這才勉為其難地帶上了一套桑拿用具趕往了前線,士兵們看到皇帝親自來看他們做炮灰了,那叫一個激動啊,所以打仗倍兒賣力。

大戰的結果是遼軍吃了點虧,宋朝大軍也沒占多少便宜。

不過僵持下去的話,勞師遠征的遼國大軍肯定是吃不消的,在這個節骨眼上,蕭太後表示不玩了,還是議和好了。

澶淵之盟的簽訂,看起來宋朝還沾光了。

蕭太後是個務實的人,眼看著大軍就要吃敗仗了,這後勤供應還跟不上,她心裡當然慌張。

趁著大敗還沒有出現,蕭太後果斷表示要和談。

宋真宗還在蒸桑拿,和談的消息就傳來了。

他高興的連龍袍都沒穿,就連忙跑出來點頭表示答應和談,可是寇準的吐沫星子已經準備好了。

他表示這個時候遼軍吃了虧,又是勞師遠征,再堅持一會兒,肯定可以把遼軍給撕了。

大將楊延昭也表示,再給點錢糧,打下燕雲十六州也不成問題!

利用曰:『晉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

若歲求金帛以佐軍,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請,利用不敢以聞』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眾以來,圖復故地。

若止得金帛歸,則愧吾國人矣』利用曰:『子盍為契丹熟計,使契丹用子言,恐連兵結釁,不得而息,非國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議遂定,利用奉約書以歸。

—《宋史》

他們倆是士氣高漲,可是其他大臣都表示還是和談舒服,尤其是宋真宗的態度決定了一切,他不願意再留在北方前線了。

財大氣粗的宋真宗表示,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都不算什麼問題。

他派遣曹利用前去和談,表示哪怕花上百萬錢,只要不打仗就沒問題。

寇準是個小氣鬼,他連忙把曹利用拉到旁邊,表示如果超過了三十萬,那就把他腦袋搬個家。

曹利用嚇得脖子一縮就去議和了。

議和的結果大概分為這麼幾條:

第一,宋朝和遼朝從此以後,就是兄弟國家了。

宋真宗歲數大一點,就是哥哥,遼聖宗歲數小一點,就是弟弟。

以後的皇帝誰歲數大誰就是哥哥,這純粹是面子上的問題。

第二,遼國放棄了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朝和遼朝以白溝河作為國界,大家互不相犯。

也不要深溝高壘地防守了,保持原樣就好。

這是把國界線給確定了下來。

第三,那就是遼國最關心的歲幣問題了,他們要求宋朝每年必須要給遼國十萬兩銀子和二十萬匹絹,相當於和平的保證金。

第四,宋朝和遼國之間,在邊境可以設立貿易集市,雙方的商人們,都可以到集市上來販賣東西,互相通商,這也有利於彼此的經濟發展和情感溝通。

這幾條和平協議,其實看起來並不過分,從地盤的角度上來說,宋朝還沾光了。

隻不過每年的歲幣,雖然不多,卻也是一種恥辱的象征。

遼宋百年和平,其實就靠這一合約。

你別看宋真宗膽子小,這哥們簽訂的協議作用是真的大。

宋朝本身就不是大一統王朝,北方的屏障都在人家遼國人手裡,所以它能夠存在三百多年時間,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其中存在的一百年,那就是多虧了這一次簽訂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簽訂以後,這遼國人也不鬧了,邊境也消停了,遼宋的皇帝好得跟親哥倆一樣。

準不從,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

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

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

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

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

“準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

“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

河北罷兵,準之力也。

—《宋史》

更重要的就是遼宋邊境不打仗了,改成貿易交流了。

有時候因為貿易摩擦也會引發一些小規模沖突,但是這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

每年三十萬歲幣就搞定了邊境的戰事,這一筆賬實在是太劃算了。

宋真宗不禁做夢都笑出了豬叫聲,此後他的子孫後代們做上太平皇帝,都要歸功於他的這一偉大決策。

當然了,寇準叮囑曹利用的那句話,也是非常管用的。

否則歲幣可能真的要達到上百萬之多。

這對遼國也有很多好處,每年都有固定收入不說,在邊境的貿易小鎮,就足夠他們掙取不少鈔票了。

宋朝制作瓷器、印刷術等等也通過邊境傳到了遼國那邊,遼國人也開始逐漸擺脫遊牧民族靠打獵為生的生存法則,逐漸開始轉型為手工藝、農耕經濟了。

這次和談,其實帶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1、遼國本來要吃敗仗的,反倒占了便宜。

當時遼國勞師遠征,而且後勤供應根本就跟不上,這個時候他們才會提出和談的想法。

當時宋真宗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這是不理智的。

如果宋真宗派人查清楚了遼國人為什麼要和談,那麼事情可就不是這麼辦了,說不定宋朝大軍會直奔遼軍而去,大敗對方。

到那時候真的像楊延昭所設想的,至少燕雲十六州是妥妥可以奪回來的。

這樣一來,宋朝再想要和談,那本錢可就足了。

2、宋朝不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了。

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得宋朝和遼國之間長期保持著一種和平的關系。

這麼一來就有點麻煩了,宋朝似乎不再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的門戶,這麼重要的地方落在遼國人手裡,以後一旦遼國反水,宋朝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

此後在宋仁宗時期,遼國趁著宋朝和西夏打仗的時候,趁機南下,逼迫宋朝增加了二十萬歲幣。

宋神宗時期,遼國再次南下希望重新劃分界限,這樣宋朝再次割讓了一些土地。

由此可見,只要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裡,那麼宋朝就沒有相應的安全感。

隨時都有可能被遼國勒索。

總結:澶淵之盟的簽訂,註定了宋朝成不了大一統王朝。

澶淵之盟對當時的宋真宗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不想打仗,能夠以最低的代價,換取和平,這是再好不過的了。

可是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宋朝再也成不了大一統王朝了。

燕雲十六州拿不回來,中原腹地徹底暴露在遼國、金國等北方王朝的視線之下,這是非常可怕的。

和平隻是暫時的,可是威脅卻是永久存在的。

宋真宗隻顧著自己一時爽,卻忘了後世子孫所面臨的威脅,所以說靖康之變,在澶淵之盟簽訂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