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斷忠奸』這句朗朗上口的唱詞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唱的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的大清官,包拯包青天。
要說歷朝歷代為國為民著想的好官多得很,為什麼獨獨他一個人能夠享負盛譽,以至於他的故事至今仍然頗受人們歡迎?
除了包拯此人確實在史料記載中十分清正廉潔,廣受人民愛戴這個自身的硬核原因外。
就要談談民間畫本對其杜撰的功勞了,正是因為這些民間的杜撰故事,不僅讓包青天鐵面無私、清正廉潔的形象深入人心,還給他塑造出一個明察秋毫、逢案必破的絕世清官的人設。
換句話說,包拯的故事簡直就是宋代版的『名偵探柯南』,但凡是包拯出現的地方必然要有大案懸案發生,而包拯總是能夠排除萬難,明察秋毫揪出最終元兇,稱其為斷案之神都不為過。
不過歷史上真正的包拯真的沒有文藝作品中寫的那麼神,他也就是一介普通的讀書人而已,要說硬要找一個對得上的地方,也隻有廉潔公正、鐵面無私這一點勉強說的過去。
因為歷史上的包拯雖沒有尋私舞弊,但也確實是斷錯過案件的,並非像文藝作品中描述的那般樁樁案件都能明察秋毫。
不過包拯在歷史上確實極擅斷案的,割牛舌案能夠流傳至今,也的確說明包拯在斷案方面極富天分。
他在斷案時頭腦十分靈活,敢於在死局中大膽的另辟蹊徑,作為一方父母官確實為百姓們盡到了為官的職責。
歷史上記載的包拯,不僅善於斷案,且在懲惡除奸一事上從不手軟,一向是秉公執法對犯人進行嚴厲的處罰。
也正因為如此在當時的京城有這麼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就是在誇贊包拯審案公正英明,這裡就與畫本中描述的包拯形象對上了。
雖然真實的包拯在為人處事方面的確跟畫本中描述的形象出入不大,但畫本中對包拯的外貌形象的描述可就與真實的包拯差出個天南海北了。
我們現在一提到包拯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必然是一張炭一般的黑臉,額間還掛著一個小小的月牙,這個形象就是畫本讓我們產生的誤會。
真實的包拯雖然史料中沒有過多的記載,但根據事實推測,古代讀書人大多都是『白面書生』的形象。
包拯的身世也並非像畫本中講的那般,自小出身貧苦爹不疼娘不愛的。
恰恰相反,包拯家庭出身還算不錯,從小爹娘就對他的教育十分上心,包拯在幼年飽讀詩書受到的是精英似的教育,才不是什麼窮苦出身。
根據他的出身推測他的形象也不可能是一張黑臉嘛,古時候的讀書人有哪個不是白白凈凈,文質彬彬的。
並且在安徽合肥有座包公祠,裡面留有一副包公的寫真像,寫真像上的包公不僅臉不是黑似碳而且額頭上也沒有月牙痕跡。
但是為什麼我們熟知的的包公變成了這麼一副形象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中國戲曲文化中的臉譜文化了,有句唱詞是這樣的『藍臉的竇爾敦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 叫喳喳』。
中國古時候戲曲文化喜歡將用不同顏色的臉譜來賦予其不同的品性。
比如白臉代表奸詐,紅臉代表忠義,而黑臉代表著猛智,與包拯的鐵面無私、不畏強權、英明決斷等特質相符合。
人們便用黑色的臉譜來給包公進行了文學藝術上的加工,久而久之包公有著一張黑如碳的臉這一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關於包拯額頭上的小月牙,傳說有不少,但流傳的最多的一個版本是說,包拯在幼年時曾被馬蹄不小心踩了下額頭,自此留下了這麼一道彎彎的小月牙型傷疤。
上面已經說過了,真實的包拯額頭上是沒有月牙的,這個月牙自然也是文學加工的產物。
人們因為愛戴包拯,後期將包拯的形象進行神化,將包拯說是文曲星下凡,而包拯額間的那個月牙就是包拯作為文曲星身份的象征。
更有甚者稱包拯通過額間的月牙,可以與神界取得感應,因此他作為人們心中公平正義的代表再適合不過了。
雖然歷史上的包拯並非是我們所熟知的包拯,但從民間這麼多杜撰包拯的故事就能看出,包拯確實在歷史上曾是一介清官,廣受人們愛戴。
不管他是黑臉的包大人還是面容秀氣的包大人,不變的是他永遠都是人們心中那個剛正不阿,正直的包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