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書向來有『暴秦、強漢、盛唐、弱宋』的說法。
宋朝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統一』王朝。
史學家錢穆對宋代的評價就非常之低,認為『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裡,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
然,宋之『弱』也有其嫵媚的一面。
這是史上最溫和的一個政權。
宋代理學家程伊川曾總結『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無內亂』;二是『四聖百年』《開國之後的四位皇帝都比較開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換代的時候兵不血刃,沒有驚擾到民間的正常生活》;四是『百年未嘗誅殺大臣』《建國後一百多年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五是『至誠以待夷狄』《對周邊蠻族采取懷柔政策》。
其中的『百年無內亂』和『未嘗誅殺大臣』更是後代諸多知識分子向往的統治環境。
北宋加後來偏安的南宋有3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不算夏商周三代,隻有漢朝《西漢加東漢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統治時間多於宋朝,從秦、晉、隋、唐到元、明、清這些大一統的王朝都沒有宋的統治時間長。
宋朝廷對外委曲求全,對內溫和文治,18位皇帝中沒有出現一位『鐵血大帝』,這也算是『超越古今之事』。
宋代工商業繁榮的一個重要事件是水稻的引進。
水稻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五代及宋代初期,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被廣泛引入長江流域,它一年可有兩熟,甚至三熟,而且產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麥要高一倍,從而引發了一場『糧食革命』。
自水稻被廣泛引進之後,適合種植的江南地區終於確立了經濟中心的地位,『蘇湖熟,天下足』這一諺語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隨著糧食產量劇增,宋代人口也出現急速增長的趨勢,開國初年,全國人口約5000萬人,到200年後的公元1200年已經超過1億人,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億級人口的龐大帝國。
歐洲類似的『糧食革命』發生在16世紀中期,西班牙人和英國人從美洲引進了馬鈴薯、玉米,從而解決了糧食問題,進而出現人口大爆炸,並最終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積約34平方公裡,比唐長安城要小,但是人口總數卻達到140萬左右,密度之高非常驚人。
城內有8萬多名各類工匠和2萬多家商店,每日車水馬龍,揮汗成雨。
流傳至今的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以生動而細致的筆觸定格了當時的繁榮景象。
宋代還發明了紙幣『交子』。
10世紀末期,工商業非常繁榮的益州地區《今四川成都》出現了私人印刷發行的紙幣,它用桑樹葉紙印制,稱為『楮紙券』或『交子』,那些從事交易業務的店鋪稱為『交子鋪』,就是私人銀行的雛形。
到1023年,中央政府在益州設立交子務,首次以中央政府名義發行紙幣,600多年後,歐洲的英國政府才第一次發行了官方紙幣——英鎊。
宋太祖登基後,為了吸取晚唐教訓,首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還是藩鎮割據這顆毒瘤。
他沒有殺戮功臣,而是采用『杯酒釋兵權』戲劇性地讓掌握軍隊的大將們主動上繳了軍權。
而為了收回兵權,除了賞賜這幫大將豐厚的錢財外,宋太祖還公開放縱乃至鼓勵官員經商牟取財富,這也是歷代開國皇帝中的唯一一位。
從此,中央牢牢地掌握了兵權,並確立了『文人治軍』的原則,從漢唐以來一直困擾朝廷的藩鎮割據問題得以冰解,自宋到明清的1000多年,地方挑戰中央的能力大大減弱,這一方面開創了『百年無內亂』的升平局面,另一方面也造成地方自治的空間幾乎喪失和中央財政負擔的陡然增加。
與以前朝代相比,宋王朝對財政的需求是最大的。
帝國的正規軍總數常年維持在140萬人左右,其中拱衛首都汴京的禁軍就達80萬之眾。
中央因此背負上了沉重的軍備支出包袱,這一狀況被後世學者批評為『冗兵』『積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