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如何僅用一年,就完成了宋朝三百年未完成之事的?《網路歷史》

《廿二史劄記》中如此評價明太祖朱元璋:『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明太祖朱元璋是真正從馬背上打天下的君主,自然兼備了豪傑特質,而此後開創明朝政治新局面,又有了聖賢屬性,而盜賊特性更為適當的說法應是不顧一切,敢於沖擊的特性。

這一點,從朱元璋在一年期限中就收復燕雲十六州來看,體現得淋漓盡致。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可謂是門戶般的存在。

故而,自後周起,中原王朝便極盡心思地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趙光義更是為此進行兩次北伐,終其兩宋數百年,皆未果而終。

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是如何做到隻用一年時間就收復了燕雲之地的呢?

一、政治處境大為不同

兩個王朝所處的政治環境大為不同。

先來說一說宋朝,統一的大唐王朝覆滅後,中原地區進入了分裂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數十年的分裂割據讓中原地區百廢待興

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此建立了宋朝,中原地區才再度迎來了統一的時期。

然,統一的進程又如何是一朝一夕所成的。

在宋朝建立之初,宋朝最為強大的敵人便要屬占據著燕雲十六州的契丹,彼時的契丹也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弱小的遊牧民族政權了。

五代十國時期,耶律阿保機建立起了國家,契丹成為了遼國,一個真正的國家。

在宋朝迅速發展之際,遼國也成為了一個強盛的大國。

更遑論,彼時還有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的存在。

盡管四處有威脅,宋太祖依舊渴望收復燕雲十六州

於是,趙匡胤以宰相趙普所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攻擊策略,進行了北伐之戰。

事實證明,宋朝的軍隊在建立之初還是十分強大的,很快掃蕩掉了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

對於遼國,趙匡胤是絕對不敢輕舉妄動的,可也便是這份不敢輕舉妄動,導致了他與收復燕雲十六州失之交臂,遺憾離世

此後,宋太宗趙光義接過了這份職責,趙光義也確實沒有令人失望,他先伐北漢,後親征遼國。

憑借著宋軍的一鼓作氣,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深入了遼國腹地,然而還是功敗垂成,無緣收復之任務。

最終,燕雲之地成為了北宋君臣的最大心病,因此而受制於遼國,澶淵之盟便是如此立下的,為的不過是遼宋的百年和平。

從這裡便不難看出來,宋朝是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

而相比之下的明朝呢?

明朝在建立之初,又是怎樣的一番境地呢?

明朝初年時,中原已經被強大的蒙古人統治了近一個世紀,昔日強大的遼國已經不復存在,而燕雲十六州的統治者也早已易主,變成了蒙元的所有物。

元朝是一個統一的王朝,經過了三百年的宋朝之後,天下趨於一統,並沒有宋初那般的政權林立。

也就是說,只要滅掉元朝一個敵人,整個天下,包括燕雲十六州就都能夠一並收入囊中。

而彼時的元朝處境又極其艱難,蒙古人的統治已經走到了末期,再加上農民起義軍的威脅,元朝已經沒有了對中原的絕對統治地位。

明軍的迅速崛起使得元軍節節敗退,最終逃出了中原。

燕雲十六州乃至整個中原地區落入明軍手中,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此外,宋明兩個王朝在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點上,確實實力懸殊。

二、兩朝實力的懸殊

這個實力的懸殊,並非是指軍隊的強弱,都是建立初年,宋朝能夠一統割據局面,自然是不弱的。

故而,這裡的懸殊指的是指揮者的差距。

宋太祖的實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宋朝初年,趙匡胤並未真正的打響奪取燕雲十六州的戰役。

真正親征的隻有宋太宗趙光義。

而趙光義是文人出生,對於帶兵打仗自然是不精通的。

面對在草原上生存的遼國軍隊,其軍事能力是遠遠不及的,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也就不難想象了。

因此,盡管北宋初年的宋朝軍隊稱得上是精銳之師,最後依然以慘敗收尾,還立下了檀淵之盟。

反觀明朝,彼時的指揮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後來的明成祖朱棣。

單單就說朱元璋一人,一個真正是從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明朝的天下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征戰,從底層而起的戰爭上的,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有朱元璋的禦駕親征,收復燕雲十六州並非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誓師,丞相徐達被命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20萬明軍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這個陣容可謂是極其強大的,有精通作戰、身經百戰的朱元璋親自指揮,又有善謀略,控大局的徐達負責戰略,再有武力過人的常遇春沖鋒陷陣,這可謂是一個十分強大的作戰陣容了。

於是,明軍由淮入河,北伐中原,開啟了北伐滅元之戰。

結果也確實沒有叫人失望,此次戰爭的勝利屬於明軍。

從此,朱元璋率領下的明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起了明朝的統治。

實則上,說到這裡並不難發現,明朝是滅元而得燕雲之地,而於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隻是附加的。

三、最終目的不同

燕雲十六州自古便是屬於中原王朝的,然而,在公元936年時,石敬瑭為了反唐自立後晉王朝,便向契丹求援,所許代價便是割讓燕雲十六州與契丹。

自此,燕雲之地便成為了契丹南下的基地,也由此使得讓中原王朝面臨契丹的威脅之中。

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故而後周世宗柴榮便十分重視燕雲地區,一度想要將其收復。

然而,後周政權實力確實無法比之契丹,在收復了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和易州、瀛州、莫州三州之後,後周因種種原因被迫退軍,不了了之。

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同樣深職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為了避免契丹鐵騎的威脅,於是他決心收復燕雲十六州。

盡管如此,宋朝也並沒有想要徹底擊垮遼國,這與國家實力是密切相關的。

不管怎樣,宋朝確實隻是想要收復燕雲地區,對於遼國,並沒有什麼決心,也正因為如此,宋太祖無法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正面攻打遼國,最後還是功敗垂成了。

而觀明太祖朱元璋,前面已然說到,在明朝初年,燕雲十六州的統治者已經是蒙元了。

而明朝想要建立,必然就要推翻昔日的霸主元朝,所以朱元璋竭盡全力,打敗了元朝,自然也就必須拿下失地燕雲十六州。

換言之,宋朝拿下燕雲地區,隻是額外的,宋朝已經建立起來了,而明朝為了建立,為了統一,必然是要打敗元朝,拿下燕雲地區的。

這便是為何明朝隻一年收復了燕雲十六州,而宋朝三百年都未曾做到,在出發點上的不同。

小結

綜上種種原因,可見宋朝三百年都未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並非單單是宋朝兵弱的結果所致,固然更多是受限於宋朝所處的政治外部環境。

此外,敵人的因素同樣是至關重要的,若是面對『神』一樣的對手,失敗的結果自然就可以體諒了。

明朝能夠迅速收復燕雲之地,這與對手是衰落的蒙古軍也是有十分重要的關系。

故而,不能單單以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件事來論斷明、宋兩朝的實力孰強孰弱。

收復中原的地區,自然是由中原的王朝所為,但究竟是哪個王朝能夠做到,與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是不可分的。

參考資料:《廿二史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