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實現了大統一後,使得宋朝發展的欣欣向榮。
但是,北宋後期經歷的靖康之難,使得國家從鼎盛轉向衰落,面臨著滅亡的危險。
直到公元1127年,宋徽宗的兒子趙構稱帝,建立了南宋王朝。
但是在宋朝歷經過滅亡風險之後,為何仍然能夠堅持到1279年呢?
探究歷史可以看出,這其實與敵方的放松和大宋軍民的頑強抵抗有著很大關系。
一.敵國出現內部矛盾
首先,南宋之所以在經歷了靖康之難之後,仍然維持一百多年,與蒙古國內部出矛盾有著直接關系。
史料中記載,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設立的最高權力機關忽裡勒臺大會。
大會中,貴族、親王、大臣們一些協商,才推舉出大汗。
原本在大會上有著極高威望的成吉思汗,想要將有著豐富經驗的窩闊臺作為大汗的繼承人,但窩闊臺依然與托雷一黨爭鬥了一個多月,才坐上了大汗座位。
此前蒙古國沒有大汗,一應事務都是托雷在監管。
在窩闊臺去世之後,其夫人乃木真還監國五年。
公元1246年,貴由才被大會推選為大汗。
但是在貴由去世之後,蒙古國的權力又懸浮了。
皇後監國三年後,托雷後代才坐上大汗位置。
之後,阿裡不哥與忽必烈都先後做過大汗,直到1264年忽必烈戰勝對手正式成為蒙古大汗。
由此能夠看得出來,蒙古至少有十三年時間裡,大汗的位置是空的。
蒙古貴族間為權勢爭鬥,一度使得蒙古國沒有顧及到對外擴張的事情上,也就給了南宋修生養息的機會。
所以說,南宋之所以在歷經滅國風險之後維持很多年,與蒙古國內部出現矛盾有著很大關系。
二.地理位置優越
其次,南宋能夠維持那麼多年,與其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有著很大關系。
南宋境內有很多天險可守,淮河、長江形成戰略合作,一度很難被突破。
襄陽、荊州的防線,也是易守而難攻。
長江、漢水交匯處的樊城和襄陽,又能夠在軍事上互相呼應。
而且,宋朝的水軍也能夠支援,讓不擅長水上作戰的蒙古軍隊很難迅速攻占城市,使得襄陽能夠得以保全。
襄陽城堅持六年時間,都沒有被蒙古大軍攻破。
蒙古軍隊的騎兵驍勇善戰,主要目標是快速作戰。
但是在如此密佈的水網中,蒙古的騎兵也沒有發揮的餘地。
由此能夠看得出來,宋朝軍隊借助天然的地理優勢,拉長了與蒙古軍隊作戰的時間。
蒙古部隊的騎兵以戰養戰,擅長快速進攻打法,但一但陷入持久戰之後,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說,宋朝充分利用了地理優勢,得以維持一百多年沒有滅亡。
三、蒙古四面擴張分散兵力
另外,宋朝得以維持一百多年沒有滅亡,是因為蒙古執行四面擴張戰略,分散一些兵力進攻其他地區。
蒙古建國之後,就確立了對外擴張的軍事目標,而戰敗宋朝的金國就是最大目標。
蒙古軍殲滅金國主力部隊後,一部分軍隊留下了,大部隊返回蒙古。
而中亞蒙古軍隊又接連進攻花剌子模,波斯,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國。
在公元1231年,蒙古人攻打東夏和高麗。
公元1236年,討伐欽察。
從1234年到1241年,南宋隻不過是蒙古對外擴張目標中一個。
由此能夠看得出來,蒙古軍隊並未針對性的進攻宋朝,而是向四面發兵擴張領土,使得蒙古軍各自為戰,互相沒有支援。
在攻打宋朝的時候,蒙古軍隊雖然擊潰了南宋的主力,但很難完全的拿下南宋。
所以說,南宋之所以能夠經歷大難後仍維持很長時間,是蒙古軍隊並沒有隻針對南宋用兵,而是分散兵力四處征戰,讓南宋軍隊可以與之僵持一百多年。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了宋朝在歷經『靖康之難』後,仍然堅持一百多年的時間沒有亡國,是因為蒙古國內部出現矛盾、宋朝將士借助天險的抵抗和蒙古軍隊沒有用全部力量圍攻。
在幾個不同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宋朝在經歷滅國危險之後,仍然能夠維持很長時間。
對於我們而言,想要不挨打,就隻能讓自己變得強大。
不斷保持學習的姿態,不斷的充實和提升自己,才會讓自己不被輕易的淘汰。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都要讓自己走在進步的路上,偏安一隅的話隻能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