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最幸福的朝代——大宋王朝
文/梅灣農夫
為什麼那麼多的讀書人都夢想穿越到宋朝?
我在《北宋七帝八陵·永昭陵》的視頻合集裡說過,宋朝是讓我們既愛又恨的朝代,文人、知識分子和讀書人卻都夢想生在宋朝,網上也曾經有過一個調查,問現在的讀書人最想穿越到中國歷史上的哪個朝代?
答案幾乎百分百地選擇宋朝!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宋朝真的有那麼好嗎?
最近我一直在參觀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的北宋皇陵墓葬群·七帝八陵,查閱了很多宋朝相關的資料,宋朝被稱為讀書人的天堂,是讀書人的幸福時代,真的不是空穴來風。
整個有宋一朝不僅為讀書人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拓寬了讀書人的上升通道,而且對讀書人是相當地寬容。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宋太祖趙匡胤曾立下祖訓,刻於碑上,『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趙匡胤之後歷代大宋皇帝也都不約而同地謹遵了這一祖訓,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
對於寒門學子們進京趕考的車馬費問題,宋太祖曾下令印制『官券』,發放給家徒四壁的窮苦人家的讀書子弟,那些湖北、四川等山高路遠的偏僻地區的寒門學子憑此『官券』,不僅能夠解決車馬舟船費用,更是能夠在赴京途中使用官方的驛站食宿,並得到各級官府的招待,這種『官券』的出現,解決了當時非常多的寒門學子的經濟困難,讓他們不至於因貧放棄讀書至仕,學子們功成名就之後便一心報效國家。
像包拯、寇準、司馬光和王安石等北宋名相重臣,都是年少時都是無背景的寒門出身,最終成就一番大事業。
宋真宗趙恒更是親自作《勸學詩》,用『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經典名句,來勸勉學子們讀書上進,考取功名。
而根據《寶祐四年登科錄》《註:寶祐佑四年即公元1265年,寶佑為宋理宗年號》記載,當年一共錄取了進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是184人,平民出身的有417人,差不多三分之二來自民間,整個比例的確令人折服。
正是因為宋朝對讀書人的如此垂青,也讓宋代名人輩出,經典頻傳,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勝枚舉。
宋代,尤其是北宋,人的家世、身份背景逐漸趨於淡化,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宋朝通過不問出身的科舉取仕,為寒門學子打通了改變命運之路,甚至開啟了迎娶白富美的坦途。
王安石的名句:『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就是對這一特殊現象的描述。
紅裙就是指的這些少女,綠衣郎則是金榜題名的進士們。
東京汴梁《開封》的達官顯貴們對這些天之驕子可謂是求之若渴,爭著邀請他們給自己當女婿,那個時代權貴們投資一個新科進士,比投資任何其它產業都能獲得更高的回報率。
所以說,那些官僚顯貴、地主豪紳們,甚至包括皇家,為了家族財富和地位能夠鞏固、興旺發達,把寶押在了這些新貴們身上,不是沒有道理,
為了追到這些金龜婿,宋朝的嶽父們也是費盡了心思。
不但不要什麼聘禮,反而倒貼,嫁妝、資助……那是相當豐厚,生怕新姑爺不進門。
宋朝由於打破了之前的門閥制度,士族大家變得不再是一成不變。
朝廷的要員裡面,超過九成都源自科考,不斷有新鮮血液註入官紳士族隊伍之中,不斷激勵著更多的底層普通民眾讀書上進,考取功名。
宋代的寒門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不斷形成了新興的士大夫階層。
底層群體的自覺意識日漸加強,不至於讓階層固化,從整體上形成了普羅大眾『承當天下事』的價值取向,整個兩宋政通人和,使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祚真正超過三百年的朝代。
這樣的朝代,作為文人和知識分子能不向往嗎?
至於宋朝重文輕武的政治制度所導致的幾次兩次亡國,我會再單獨發文詳解,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