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安石和蘇軾二人由於政治立場不同,所以在朝堂上經常針鋒相對,一度搞得勢同水火,你死我活。
為了反對王安石新政,蘇軾幾度上奏宋神宗。
冒著生命危險,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連作《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非要把王安石給『懟』下臺來,
而王安石也是對蘇軾牢騷滿腹。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王安石罷相。
蘇軾等人剛剛舒了一口氣,沒想到十個月後王安石又卷土重來。
蘇軾怒作《蓋公堂記》,寫段子嘲諷宋神宗『三易而病愈甚』。
罵幾次三番啟用王安石,完全就是用人不當。
除了寫『段子』,蘇軾還寫了一首叫《花影》的謎語詩,來表達內心憤怒與無奈。
這首詩雖然非常短小,隻有二十八個字,但是無形中將王安石嘲諷得體無完膚。
一、《花影》賞析
《花影》——北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詩作意譯:這花的影子,一重又一重地順著臺階疊,一直疊到了瑤臺。
王母娘娘幾度召喚座下的童子去打掃,都沒有辦法把它弄開。
剛出了太陽把這煩人的影子弄沒了,結果月亮又把它給弄回來。
據說,這一首詩是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二度為相時,蘇軾所作。
有人說這是一首謎語詩,影射的正是王安石二度為相事件。
詩歌用花影重重疊疊向上攀沿,來比喻王安石和他的同黨上臺,上得『詭異』。
宋神宗為什麼這樣信任這個王安石呢?
蘇軾當時並不可能理解宋神宗的志向,他感覺事情有點蹊蹺。
而王安石變法的手伸得特別長,幾乎同時觸動了朝中權貴和民間百姓的利益。
這裡可以把瑤臺理解為王母的瑤池瓊臺,代指的是神宗皇帝的二位太後。
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其實和宋神宗的嫡母曹太後、生母高太後同時哭訴『王安石亂天下』有關。
王安石變法一開始就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太後和朝中司光馬、蘇軾等人最初想反對也無能為力,所以說是『幾度呼童掃不開』。
後來變法趕上了天災、人禍,綜合各種因素,在
熙寧七年,宋神宗頂不住各方壓力與後宮太後同時施壓,才讓他罷了相。
這就是詩中所說的『剛被太陽收拾去』,之所以要用這樣一個『剛』字,是因為王安石罷相,並非是宋神宗本意。
宋神宗熙寧七年的四月,王安石罷相過後,呂惠卿、韓絳代行宰相的職責。
結果,呂惠卿想獨攬大權,排擠韓絳,還設計陷害王安石的親弟弟。
宋神宗把呂惠卿寫的密信直接拿給王安石看,他們實在太小瞧王安石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地位了。
於是就在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二度拜相。
這就應了最後一句詩:『卻教明月送將來』
是誰讓花影重重疊疊向上攀爬,一直爬上了天宮的呢?
答案是月亮!
那麼,這裡的月亮是指誰?
如果太陽、日光指代的是正義的話,那麼月亮指的就是一股未知的邪惡力量。
王安石之所以能上位,靠的就是宋神宗對他『無比的信任』。
這一點在當時的蘇軾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他不明白,變法並不止隻因為皇帝受到了蒙蔽,而是皇帝本身也想變法。
因此,他認為是一種未知的神秘力量『鬼使神差』地上王安石上了位。
太陽是正義,太陰《月亮》就是邪惡。
正義與邪惡就像是天地自然之中的兩極。
它們一明一暗、一清一濁,永遠共生。
道消魔長,日月輪轉本來是自然規律。
隻不過這一次太陽離去得太快,月亮出來得太早了
。
所以反對王安石的人,簡直算是白瞎了。
二、王安石與蘇軾『互懟』
蘇軾為什麼和王安石不合呢?
有一種說法是蘇軾的父親蘇洵曾經寫過一篇《辯奸論》,說王安石虛偽造作,一看就是奸人,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子虛烏有的。
蘇軾與王安石的政治見解是完全不同的,
王安石是經學家,思想偏向於法家。
他是為了給國家積累財富,主張用嚴苛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而蘇軾是儒家學者,他與王安石的法家思想水火不相容。
蘇軾認為,王安石采用新政斂財,不是為國家作打算,而是為個人謀利益。
『民者國之本,而刑者民之賊』,所以他直接罵王安石把刑罰加諸於百姓身上,是『賊』。
不過公允地說,王安石變法的確不是為了他自己謀私利。
更加有意思的事情是,
蘇軾認為王安石是法家,是『賊』,而王安石也覺得蘇軾不是什麼好貨色,認為他是一個『縱橫家』,耍嘴皮子的。
蘇軾文章寫得特別好,宋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代皇帝以及太後都喜歡他的文章,宋神宗一度想讓蘇軾去當三司條例司檢詳官。
這時,王安石就跳出來反對說:『軾兄弟大抵以飛鉗捭闔為事』這就是說,他認為蘇軾兄弟就是玩兒的鬼谷子縱橫家那一套,他是很看不起的。
並且王安石覺得蘇軾一直在挑唆司馬光反對新政,更嚴重的是,蘇軾這家夥文章寫得太好了,煽動了朝中一大票保守黨人。
他們拉幫結派,反對他和皇帝施行王道。
宋神宗一聽王安石的說法,馬上就變得猶豫了。
於是他去問司馬光應該用什麼人,司馬光推薦了再兩,當中又有蘇軾。
王安石又說:不行啊,他們是同黨啊!於是作罷。
總之這兩個人,
一個把對方幻想成禍國殃民的奸臣,一個把對方幻想成挑撥離間的小人,互相看對方都非常看不順眼。
不過,等到後來『烏臺詩案』的時候,蘇軾被人陷害差一點判了死罪,王安石不計前嫌,上書替他求情。
再後來,二人在金陵相會,一笑泯恩仇,自然就化敵為友了。
結語
《花影》這一首詩說是謎語詩,其實我也看不出到底哪裡像謎語。
結合王安石二度罷相的背景,理解起來還是非常容易的。
其實不然,因為
我們如今看到的《千家詩》,是在他的《重訂千家詩》基礎上,經清人增刪後形成的版本。
並沒任何一首詩署名為謝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