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如雷貫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以一部《資治通鑒》就足以名垂青史。
四人中歐陽修《1007年-1072年》最為年長,他比司馬光《1019年-1086年》大12歲,比王安石《1021年-1086年》大14歲,比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大30歲。
他們四人同在朝廷做官,四人之間都有或深或淺的交往。
歐陽修年紀最大,又對其他三位有推薦之恩,所以我先從歐陽修談起。
歐陽修對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有推薦之恩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以『好賢』著稱,一生薦才無數,而且推薦的人才如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包拯等都成為北宋政局的主宰者,這些人大多繼承了歐陽修的政治人格,所以說歐陽修的『好賢』對北宋政局影響很大。
1、歐陽修和司馬光
歐陽修和司馬光交情不深。
嘉佑二年《1057年》司馬光入京任太常博士、直秘閣,次年,遷開封府推官。
當時歐陽修判秘閣、秘書省、權知開封府。
歐陽修是司馬光的直接領導,兩人此時才相識,兩人上下級關系有兩年時間。
兩人在京城共同為官有十年之久,卻沒有直接的詩書交往。
宋神宗即位之初,
參知政事
歐陽修向宋神宗推薦了司馬光,說他『
德性淳正,學術通明,自列侍從,久任諫諍,讜言嘉話,著在兩朝
』。
於是,宋神宗任司馬光為
翰林學士
,不久,又任司馬光為
禦史中丞
。
歐陽修是慶歷新黨,早期也是改革派,在政見上和司馬光多有不同。
兩人最激烈的一次交鋒是『濮議之爭』。
宋仁宗無子,宋英宗以旁支身份入繼大統,宋英宗的生父為濮安懿王。
治平二年,宋英宗想給自己生父皇考的名分,把此事交給群臣商議,拉開了濮議之爭的序幕。
以歐陽修、韓琦為首的宰執主張英宗應該稱濮王為皇考,『出繼之子,對所繼所生皆稱父母』而以王珪、司馬光為首的一派則主張英宗應該稱濮王為皇伯,『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
兩派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為了生父死後的名分,英宗絞盡腦汁,用了各種手段,用了18個月,才最終達到目標。
政府大臣一派雖然取得勝利,但在社會輿論上卻失利。
司馬光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兩人交情不深,此事是重要原因。
2、歐陽修和王安石
歐陽修和王安石關系比較復雜,難以說清,這裡面有一樁歷史公案。
王安石早年的成名與歐陽修有莫大關系,王安石在歐陽修的提攜下入京城為官。
歐陽修既然對王安石有提攜之恩,兩人的關系應該是友好的。
但歷來學術界認為王安石『忘恩負義』,導致兩人不和。
兩人的相識得力於曾鞏的大力撮合,歐陽修很賞識王安石的才華,尚未和王安石見面就向朝廷大力推薦。
嘉佑元年,兩人初次見面,歐陽修向王安石贈詩『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王安石則答詩道:”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
。
“
歐陽修在詩中以李白、韓愈勉勵王安石,表現了對王安石的器重,他期望王安石能成為他的接班人,鼓吹古文運動,王安石的答詩則有婉拒之意。
很多學者卻認為王安石自許孟子對歐陽修不敬,兩人自此不和。
但歐陽修和王安石贈詩後,交往密切,經常聚會晤面,詩詞唱和,這在事實打破兩人『不和』的傳言。
但從嘉佑五年《1060年》開始,兩人關系生變,十年間沒有任何交集。
直到熙寧四年《1071年》,歐陽修作《賀王相公拜相啟》贈給王安石,他也在此年致仕。
第二年,歐陽修去世。
《宋史.王安石傳》記載王安石在歐陽修致仕時,曾詆毀歐陽修。
歐陽修乞致仕,馮京請留之,安石曰:『修附麗韓琦,以琦為社稷臣。
如此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
』
歐陽修去世後,人們紛紛向這位文壇領袖和朝廷重臣寫祭文寄托哀思。
寫得最精彩、評價最高的是王安石的《祭歐陽文忠公文》,這篇祭文壓倒了和歐陽修關系最為密切的曾鞏、蘇軾、蘇轍等寫的祭文,成為傳頌千古的名篇。
祭文中,王安石稱歐陽修是他敬慕且親近的前輩,贊頌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光輝成就,在政治上的高風亮節和突出建樹。
全文情真意切,譽而不諛,悼而不戚。
人們不禁要問:是王安石言不由衷,用祭文哄騙天下,還是《宋史》無中生有呢?
我認同梁啟超先生的看法『
生則詆其為天下大惡,而死則譽其為天下不可幾及之人,是又豈安石之所為哉!』
3、歐陽修和蘇軾
歐陽修和蘇軾交誼深厚,不但於此,歐陽修家族和蘇軾家族也交誼深厚,兩個家族的友好關系延續了四代,稱得上是世交。
據統計,蘇軾文集中提到歐陽修176次,其中106篇詩文和歐陽修或歐陽修家族有關,直接贈詩歐陽修6首,唱和2首,懷念歐陽修的2首,祭文5篇。
蘇軾和歐陽修的會面並不多,隻有四次。
嘉佑二年,蘇軾、蘇轍參加進士考試。
兩人進士及第後,一起到主考官歐陽修府上拜謝,這是蘇軾和歐陽修的首次見面。
蘇軾在《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中,記述了和歐陽修會面的情景:
公為拊掌,歡笑改容。
此我輩人,餘子莫群。
我老將休,付子斯文。
再拜稽首,過矣公言。
雖知其過,不敢不勉。
這次見面,兩人締結了終生不渝的師生關系,終其一生,蘇軾都對歐陽修執弟子禮。
歐陽修以『
此我輩人,餘子莫群
』給蘇軾至高的褒獎,並囑托蘇軾『
我老將休,付子斯文
』,希望蘇軾繼他之後肩負起領導文壇的重任。
文壇泰鬥的揄揚關愛、引掖拔擢,讓名聲不顯的眉山士子一躍成為名噪朝野的文章大師。
蘇軾和歐陽修的直接交往雖不多,但關系密切,原因有兩點:一是蘇軾一直感激歐陽修對蘇軾父子三人的知遇之恩;二是歐陽修在為人、為文、為政方面都為蘇軾樹立了標桿和楷模。
歐陽修和蘇軾之間恩義有加、薪火相傳,蘇軾畢盡其功,將歐陽修倡導的詩文改革運動引向全勝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君子之爭
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勢同水火的政敵,其實私交甚篤。
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兩人年紀相仿,才華相當,又一起在群牧司當判官,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
多年以後,司馬光在談到和王安石這十多年的交往時,認為自己和王安石是益友,他說:『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為友;然自接侍以來,十有餘年,屢嘗同僚,亦不可謂之無一日之雅也』
而王安石說:『
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
兩人在道德品行上最相契,用正統的士大夫道德標準來衡量,兩人無疑是佼佼者。
邵伯溫、朱熹都稱贊『
二公不好聲色,不好官職,不殖貨利
』。
在司馬光眼裡,王安石是『
獨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學高而才富,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咸謂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澤矣!
』
而王安石看司馬光,『
司馬十二,真君子也
』。
熙寧二年,王安石大刀闊斧主持變法,而司馬光針鋒相對,旗幟鮮明地反對變法,這對好友成了勢同水火的政敵。
雖然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關系因政見不同而破裂,但兩人依舊互相保持著對對方人格的敬重。
反對派呂誨去世後,司馬光為他寫了墓志銘,提到新法害苦了百姓。
有人弄到墓志銘的鐫本獻給王安石,想中傷司馬光。
不料,王安石看後並不生氣,還將鐫本掛在墻上,逢人就說:『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
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襟懷磊落,他們之間的爭執分歧,是以維護國家為出發點,毫不涉及個人的利害沖突,這正如司馬光所說『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
元祐元年,王安石病逝。
司馬光聞訊後,十分悲戚,唯恐王安石死後會受到小人的凌辱,立即寫信給右相呂公著,『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今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復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
在司馬光的建議下,朝廷追贈王安石為太傅。
中國自古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王安石能壽終正寢,死後哀榮,也算個異數。
蘇軾和司馬光交情深厚
蘇軾和司馬光交情深厚。
司馬光比蘇軾大18歲,中進士也比蘇軾早19年,司馬光是蘇軾的士林前輩。
蘇軾對這位士林前輩是十分敬仰的,『
公以文章名於世 ,而以忠義自結人主』,『名高當世,行滿天下
』。
嘉佑六年,蘇軾兄弟倆參加制科考試,司馬光是考官之一。
司馬光很欣賞蘇軾兄弟倆,當蘇轍的文章引起爭議時,宰相韓琦等認為黜落蘇轍,司馬光認為蘇轍有愛君憂國之心,不可不收。
為此,司馬光向宋仁宗上《論制策等第狀》,勸仁宗不要單看蘇轍文章的一點小毛病,而忽略了諫諍的『切直』的精神。
文中司馬光還對應試的蘇軾、蘇轍、王介的對策總體評價,認為『所
陳
國家大體,社稷至計,其間甚有可采擇者』。
司馬光的建言,對促使宋仁宗諒解並錄用蘇轍,起了決定作用。
司馬光對蘇氏兄弟特別是對蘇轍的評價和保護,使蘇氏兄弟直接進入仁宗視野,為以後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治平三年,蘇洵病逝。
司馬光親赴吊唁,並為蘇軾母親撰寫了墓志銘。
蘇軾和司馬光開始正式交往。
自此直到司馬光病逝,蘇軾和司馬光的友誼持續了20年。
兩人志同道合,在逆境中,兩人詩書唱和,相互慰藉。
期間,司馬光也曾向宋神宗推薦過蘇軾,也曾因蘇軾的『烏臺詩案』受到牽連。
如果說蘇軾的前半生,司馬光的影響還不大的話,那蘇軾後半生的榮辱進退,和司馬光有著莫大關系。
.受司馬光的扶持,蘇軾在元祐時期享受了仕途的無限風光;受司馬光的牽扯,蘇軾在紹聖以後經歷了人生的無盡坎坷。
蘇軾一生以王安石為敵
蘇軾和王安石沒有什麼私人友誼,他對王安石終其一生都是堅決反對,即便在王安石死後也是如此。
蘇軾對王安石的『恨』始自父親蘇洵的影響。
蘇洵嘉佑年間初到京城,文章受到時人的推崇,蘇洵也很自負。
唯獨王安石『不以為然』,認為『 詢機論衡策文甚美 ,然大抵兵謀權利機變之言也 。
』蘇洵因此極端仇視王安石,大罵王『 囚首喪面』 、『異時必亂天下』 。
嘉佑六年 ,蘇軾兄弟與王安石之間直接發生 矛 盾 ,蘇、王關系進一步惡化。
這年蘇軾兄弟倆都制科考試,蘇轍文章言辭尖銳,用唐穆宗、唐恭宗比喻宋仁宗,被列入末等。
王安石知制誥,認為蘇轍攻擊皇帝,不肯為他寫誥書,蘇轍一直羈留京城不能赴任。
王安石執政變法時,第一個上書反對的就是蘇轍。
王安石和蘇軾的矛盾也日趨尖銳。
王 安石在用人上強調 『寧用尋常人不為梗者 』 ,以支持新法與否來劃線,凡是拒不執行新法的官員一律
降黜 ,甚至對一些元老重臣也毫不客氣。
蘇軾那樣激烈攻擊新法 ,當然不會被重用 。
蘇軾不僅激烈批評新法,還對王安石進行人身攻擊。
在熙寧年間及以後,蘇軾常在詩文中罵王安石是亂臣賊子,將他比作是王莽、董卓一類,這就超出了政見之爭,純屬人身攻擊了。
王安石罷相在江寧養老時,蘇軾曾到江寧拜訪過王安石。
有人以此認為兩人『一笑泯恩仇』,其實不然,蘇軾這次拜訪的目的性很強,就是借王安石之口推薦秦觀。
王安石去世後,宰相司馬光主張對王安石『尚宜優加厚禮』,因此追贈太傅稱號。
此時蘇軾任中書舍人,負責起草了《王安石贈太傅制》。
明褒暗貶,『
此雖褒詞,然其言皆有微意
』。
元祐三年,有人提議王安石配享神宗廟,蘇軾連上兩書反對,直斥王安石是『奸人』,在 仁宗 英宗朝 ,
『
矯詐
百端 ,妄 竊大名 。
或 以為可 用 ,惟 韓 琦 獨 識其 奸 ,終不肯進
』。
人們都說王安石個性執拗,蘇東坡豁達,但從蘇軾對王安石的態度上看,卻不是那麼豁達,他一生以王安石為敵。
究其原因,很難說清。
除了政見不同的原因外,有學者認為是蘇軾的嫉妒心理作崇。
相比王安石就要大度些。
蘇軾因『烏臺詩案』有生命之憂時,蘇軾的好多親戚朋友噤若寒蟬,朝廷官員幫蘇軾說話的也不多。
當時辭官在家的王安石上書皇帝,給自己的政敵說了句公道話:『
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
排行榜
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的才華光耀千古,在道德文章上都是一等一的人物。
但我認為他們之間還是有區分度的,因此給他們排了排位次,僅是一己之見,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道德品行: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歐陽修
文學影響: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
政治才能: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