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社會不斷發生著改變,而舊的制度以無法保證國家繼續強盛下去。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兩個局面,一種是新的政權出現取代舊的政權,另一種就是統治者自上而下改革,從而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被史學家稱之為『變法』。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變法,比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等。
但這些變法運動,隻有商鞅變法取得了成功,而其他朝代的變法運動,都因為朝堂上的各種阻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北宋的王安石變法,在王安石準備變法圖強的時候,不僅王安石的好友司馬光反對他,甚至連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也反對,那麼蘇軾為什麼反對王安石變法呢?
一:王安石變法太過激進
北宋建立之初,為了抑制武將的權力,北宋重用文官,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
同時為了限制官員的權力,又實行一職多官的政策。
這樣的政策雖然維持了北宋的政局的穩定,但是由於官員增多,朝廷入不敷出,北宋逐漸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
而要改變這一局面,變法刻不容緩,於是宋神宗攜手王安石開始變法。
王安石的變法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北宋的生產力,富國強兵,變法的中心點是『理財』和『整軍』。
為了擴大改革的力度,從全國招攬更多的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王安石這麼做從民間找到了諸多支持他變法的骨幹人員,但是這些骨幹人員,大多都是不顧百姓利益推進新法。
蘇軾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就向宋神宗提出反對意見,他說『臣以為,以陛下生而知之的秉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這段話大意是說蘇軾並不是完全反對王安石變法,隻是反對王安石激進式的變法。
不過蘇軾人微言輕,並沒有得到宋神宗跟王安石的重視,反而將蘇軾貶出了京城。
二:王安石變法損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利益
王安石為了增加國家收入,頒佈了許多新的政策,比如『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等,但是這些政策,短時間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但依舊是建立在損害老百姓利益的基礎上實行的。
比如青苗法是指在每年的二月、五月,農民日子比較困苦的時候,官府給農民發錢、發糧,不過這個不是免費提供的,是需要付利息的,也就是官府給農民強制發放的貸款。
這項政策,見效很快,國庫很快就得到了充盈,老百姓的生活在拿到糧食的時候也得到了改善。
但是因為這項政策是強制執行的,窮苦人家根本就還不起貸款,農民的生活過得還是比較困苦。
公元1074年,蘇軾移知密州,親眼看到百姓不堪重負,走投無路,淪為盜賊。
在王安石的變法中,被活活餓死的百姓也不在少數。
蘇軾再也看不下去了,他果斷向宋神宗上書,指責王安石變法的弊端,要求宋神宗停止變法,不過蘇軾說話沒有分量,他的想法並沒有動搖宋神宗跟王安石變法的進程。
同時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富國』,但是他變法實施之後,北宋國庫富起來,但是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隨著宋神宗的離世,王安石變法也宣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