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地位相差那麼大,蘇軾是怎麼反對王安石的?《網路歷史》

宋神宗熙寧二年 (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並主持變法。

王安石變法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對,包括司馬光、韓琦、富弼等名臣也反對王安石。

此時剛服完喪回到京城的蘇軾僅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其政治地位與王安石相關甚遠。

蘇軾仍對王安石變法提出了批評意見,以至於蘇軾被王安石打擊,自請外放出京,任杭州通判。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身陷烏臺詩案,被變法派以詩詞誣告或誹謗朝廷為由進行打擊。

從蘇軾的經歷來看,蘇軾顯然是反對變法的。

蘇軾作品

宋神宗去世以後,宋哲宗繼位,司馬光任宰相,蘇軾被調回京城,任禮部郎中。

司馬光向來反對變法,官拜宰相會更是將新法一一廢除,蘇軾看不順眼,於是上書朝廷要求保留變法中一些對百姓有利的措施。

此舉惹怒司馬光,蘇軾自覺沒趣,於是又自請外放。

按理說,蘇軾一直反對變法,又被變法派的人陷害過,理應最痛恨變法,為何還會為變法說好話呢?

於是,後人得出結論,蘇軾既不是變法派也不是保守派。

蘇軾於熙寧元年《1068年》年十二月回京,於熙寧四年《1071年》四月自請出京。

在這3年多的時間裡,蘇軾見證了變法從籌劃到實施的過程。

這段時間裡,蘇軾與王安石一共有4次交鋒:

少年蘇軾

1.熙寧二年(1069年)五月,王安石想對科舉進行改革,提出廢除詩賦科目,專考經、義、論、策。

蘇軾正好被授命處理科舉事務,他上表反對『

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

2.熙寧二年(1069年)十一月,王安石制置三司條例司,專門負責變法事宜。

蘇軾給宋神宗上奏《上神宗皇帝書》,從道德層面進行討論,認為國家法律應該以仁為主,才能使民眾齊心。

3.熙寧三年(1070年)三月,蘇軾被受命為科舉編排官,即確定考生名次。

在確定葉祖洽的考試名次時蘇軾與變法派二號人物呂惠卿發生沖突,葉祖洽在考卷中表明他支持變法的主張,呂惠卿認為可以欽點葉祖洽為狀元,蘇軾卻認為葉祖洽故意迎合皇帝,拍皇帝馬屁。

王安石當著宋神宗的面說蘇軾『

軾才亦高,但所學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蕩至此

』,這話說得非常嚴重,表明他對蘇軾已經非常反感。

話劇蘇東坡

4.熙寧四年(1071年)三月,蘇軾又向宋神宗上奏書《再上皇帝書》,系統地分析變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再次表示反對變法。

由此可以看出,蘇軾對王安廠變法確實是持反對意見的,不過這種反對意見並非一開始就有,而是慢慢滋生,慢慢升級。

蘇軾認為宋朝弊病很多,理應變革,但變革宜緩慢進行,才能不傷及宋朝的根本。

對於王安石的變法,蘇軾一開始持謹慎態度,並不輕言反對。

當看到王安石變法過於激進時,蘇軾才上書宋神宗,表達了他的看法和憂慮。

兩年之後,變法深入執行,蘇軾卻看到變法效果不理想,反倒給百姓帶來困擾,蘇軾就開始嚴厲批評,並與其他保守派站在同一戰線上。

蘇軾作品

保守黨反對變法的原因不盡相同,一般有兩個原因:1.實施變法後自身利益受到侵犯;2.就事論事,認為變法不可取或有待改進。

蘇軾的父親蘇洵早年隻是個普通的秀才,20多歲時才發奮讀書,大器晚成,考中進士後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權勢不大,且沒過幾年就病逝了。

從蘇軾的家世來看,他出身一般,並非權貴之家,王安石變法不會跟蘇軾有什麼利益沖突。

那麼,蘇軾反對變法的原因就是後者了,他隻是作為一名大臣,為國家著想,就事論事地提出自己對變法的看法。

王安石與五先生雕像

隻是王安石推動變法的決心太大,對反對變法的人不遺餘力地打擊,即便是對蘇軾這種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也不例外。

王安石於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罷相,跳出變法的漩渦,以一個旁觀者來看變法,當年那些因變法帶來的仇怨也煙消雲散。

蘇軾在經歷烏臺詩案之後曾一度沉淪,但此後脫離政治漩渦的他也能理性地對待變法。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調任調汝州,路過江寧府,他拜訪了王安石,兩人早已忘懷當年的恩怨,又成了至交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