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湖州知州。
到任後他按照慣例向朝廷上表匯報工作。
蘇軾恐怕沒有想到他的這封《湖州謝上表》竟會給他帶來那麼大的災難。
東坡書院
禦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上章,以《湖州謝上表》中的一句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為依據,彈劾蘇軾以詩詞作品攻擊和誹謗新法。
宋神宗大為惱火,並批示將蘇軾抓捕到京城,對此事詳加調查。
禦史臺四處搜刮出蘇軾寄贈他人的詩詞達一百多首,認為這些詩詞均攻擊新法,有39人受到牽連,其中包括司馬光、王詵、蘇轍、張方平等名臣。
蘇軾作品
這就是北宋時期有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自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案發到同年十二月月底審理結束,共經歷了8個月時間,多名朝廷重臣、文學家、畫家均牽扯其間,其影響非常大。
不過,由於朝廷中很多大臣求情,蘇軾僅隻是被貶職到黃州,這個結果對於蘇軾來講並不算太嚴重。
受到此案牽連的39人中,除了駙馬王詵因虧待公主被重罰之外,蘇軾的弟弟蘇轍被貶職,王鞏發配西南,其餘人均隻是被罰款。
從處理結果來看,烏臺詩案雷聲大雨點小,處罰也是草草了事。
蘇軾作品
烏臺詩案發生之時正是北宋黨爭最厲害的時期,後人一般認為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炮制了烏臺詩案,攻擊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
不過,在對蘇軾進行處罰時,有兩個人曾經向宋神宗求情,要求輕罰,一個是王安石,另外一個章惇。
王安石的理由是:聖朝不宜誅名士。
章惇跟蘇軾私交深厚,雖政見不同,但不影響他們的友誼。
王安石是新黨的領袖,章惇是新黨的中堅人物,這兩個人要求輕罰蘇軾,就足以表明烏臺詩案並非兩人主導,也並不是新黨打擊舊黨那麼簡單,而是另藏內幕。
王安石詩作
禦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三人肯定是受人指使才會炮制烏臺詩案,攻擊蘇軾的,那麼誰才能指使這3人呢?
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當時變法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不過當時新黨的中堅人物卻都不在朝廷。
王安石、呂惠卿、章惇、韓絳等新黨人物均因各種原因被罷相,離開朝堂,隻有王珪還在朝,反倒是舊黨中的吳充、司馬光等人均在朝堂。
那麼,朝堂之上誰來主持變法呢?
主持變法的人其實是宋神宗。
所以,我認為烏臺詩案的真正推手就是宋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