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與蘇軾相愛相殺的一生。《網路歷史》

王安石生於1021年,蘇軾生於1037年,二人年齡相差不遠,同樣才華橫溢,又因緣際會的相逢在積弱積貧又內憂外患的北宋,二人之間不可避免的在朝堂上進行了交鋒。

眾所周知,王安石是當時變法派的領袖,而相對感性的蘇軾在看到新法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腐敗現象,百姓也因此而更加痛苦不堪,蘇軾便由此走上了積極反對變法之路。

二人第一次大沖突是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48歲,蘇軾32歲》,王安石準備變革科舉制度,罷黜詩賦等科目,考核經義/論/策,以務實為主,本意是好的。

此時的蘇軾便上奏了《議學校貢舉狀》,表示科舉之法已經沿用上百年,不可輕改,並而到宋神宗的召見,因此王安石對此非常不滿。

此後宋神宗先後幾次想要任用蘇軾,前有想讓其編修中書條例,後又想任用蘇軾為諫官,均被王安石反對,極力阻止,最後讓蘇軾開封府做了管雜事的小官。

但是這並沒有讓蘇軾低頭,在開封府任職期間先後幾次上奏,直言反對新法,並影射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專權』,使得王安石忍無可忍,向神宗諫言『軾才亦高,但所學不正……請黜之』而後又遇到有人告發蘇軾兄弟偷運私鹽,王安石立即下令徹查,最終蘇軾外放杭州。

而後,王安石在遭遇重重阻礙變法失敗後,罷相辭官,回到了江寧老家,離開朝廷這個紛擾之地,不再有政治立場的二人也迎來了冰釋前嫌的機會。

元豐初年,蘇軾因寫詩『誹謗朝廷』被神宗下令逮捕入獄,定罪候斬,即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在蘇軾罪名已定的情況下,身在老家的王安石得知情況後立馬寫信上呈神宗,表示國家正是用人之際,不能因為一些不中聽的小詩錯殺良才,神宗對於王安石一向敬重有加,而王安石的變法失敗後辭官背下了所有壓力也讓神宗心存愧疚,便下旨釋放蘇軾,貶至黃州。

元豐三年《1080年,王安石59歲,蘇軾43歲》,蘇軾途徑江寧,為感謝王安石不計前嫌地救助而專程拜訪,王安石得知蘇軾來到江寧,也馬上披蓑戴笠,風塵仆仆的趕到渡口與蘇軾相會,二人在江邊煮酒和詩,徹夜長談,隨後又同遊數日,相談甚歡,一生的隔閡也就此冰釋前嫌。

二人其實並沒有什麼仇恨,隻是觀念不同,政見不同,但是卻也彼此欣賞,這可能便是那個時代文人最可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