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從不為人寫墓志銘,這個人的離世,卻讓他打破了舊例。《網路歷史》

在古代,文人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對他們的待遇好,另一方面確實也有不少生財之道。

比如說寫墓志銘,看起來不起眼,收入卻相當可觀。

因為墓志銘關系到一個人的最終評價,這在講究蓋棺定論的古人眼中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很多人不惜重金聘請當時的文壇風流人物撰寫墓志銘。

比如說韓愈,就是其中高手,我們現在看到他的很多文集中,就收錄了不少墓志銘,確實是大手筆。

可是,也有人對這種事情比較抵觸,比如蘇軾,他就公開表示過不寫行狀墓碑,可能是怕沾染晦氣。

但是,凡事也有例外,在為數極少的墓志銘中,蘇軾就給自己曾經的上司陳希亮寫了一篇。

其實,蘇軾與陳希亮的關系相當不好。

蘇陳兩家本是世交,陳其亮還比蘇軾大一輩,在擔任鳳翔太守的時候,蘇軾被朝廷以『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的身份,擔任他的幕僚。

一個是當地主官,一個職掌贊襄郡政,兩人工作關系非常密切,卻非常不睦。

原因很簡單,蘇軾才華橫溢,自然不免自負,然而陳希亮也是年少得志,當然看不慣後生失禮。

對於蘇軾的文章,陳希亮經常圈圈改改,甚至打回去重寫。

當時有人對蘇軾非常敬重,叫他『蘇賢良』,陳希亮聽說後,卻大怒:『隻不過是州吏而已,談什麼賢良?

』而且還命人杖責多嘴的人。

蘇軾與他關系不好,借口不參加府宴,也沒有在中元節按慣例過知府廳堂。

陳希亮卻以此糾劾,讓朝廷罰了蘇軾八斤銅。

看起來,蘇大才子是被上司整得很慘,上司的行為也很出格。

但這畢竟隻是私人恩怨,屬於性格上不合適而已。

蘇軾後來也後悔地表示:

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於言色,已而悔之

之所以蘇軾後悔,小玨認為不光是因為個人感情原因,更重要的是,這位陳希亮確實是一位好官。

他最開始在長沙縣擔任知縣,當地有個海印國師因為深得京城達官顯貴的信任,所以在當地為非作歹,欺壓百姓,霸占土地。

幾任知縣都知道此人的斑斑劣跡,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陳希亮赴任之後,迅速收捕定罪,毫不留情。

當地百姓在感激的同時,也十分佩服他的膽量。

他擔任徐州推官的時候,外戚沈元吉偷盜殺人,別人都不敢管,他有一次出頭。

沈元吉隻是外強中幹,欺負百姓時色厲內荏,見官過審的時候卻膽小如鼠,在全部招供之後,要受到懲罰時竟然嚇死了。

沈家人將陳希亮和幾位下屬官員告上朝廷,要求朝廷追究責任。

陳希亮則表示,殺死這個壞人的就我一個人。

為此另外的官員沒有獲罪,陳希亮被罷官。

後來,陳希亮起復使用後,在河北征調糧食,當地都轉運史魏瓘狀告他擅自提高糧價並獲得升遷。

陳希亮請求在朝廷辯論,並將魏瓘說得啞口無言。

宋仁宗罷免了魏瓘的官職,準備讓陳希亮接任,陳希亮卻認為自己與同僚不睦,也不是沒有責任,堅持不接受,寧願去滑縣當縣令。

在滑縣時,陳希亮做了一件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當地因為洪水泛濫,即將決口,他征召所有勞力共同防洪,甚至連皇帝派來的親兵也被他指揮上陣。

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他晝夜不離開大堤,連睡覺都躺在決口附近屋子裡。

百姓流著淚勸他離開,躲到安全的地方,他堅持不肯,直到洪水退去。

如此有個性的一個官員,居然還是一位能工巧匠。

他在安徽宿州為官時,當地也是連年遭遇洪水。

每次發洪水,都把辛辛苦苦營造的橋梁摧毀。

陳希亮在勘測地形之後,徹夜不眠,趕制了一種新的造橋方案。

這種橋梁叫做飛橋,不在流水之中制作橋墩,而是用木質結構直接飛跨兩岸。

它不僅解決了被水沖毀的問題,還讓船隻通行更為順暢,因此被朝廷推廣。

陳希亮為官三十多年,走南闖北擔任過各地的地方官,也擔任過京官,但無論在哪裡,都是剛直不阿,不事權貴。

他55歲致仕後,在老家活了十年去世,百姓卻都認為陳希亮是年輕時太過操勞,活活累死的。

《宋史》高度評價他『為政嚴而不殘,不愧為清官良史』。

也許陳希亮的名字,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說起他的兒子卻是大大有名。

他有四個兒子,前三個兒子繼承家風,都是好官。

第四個兒子未能做官,卻最為出名。

他叫陳慥,字季常,就是典故『河東獅吼』的男主角。

陳希亮與蘇軾關系不好,陳季常卻是蘇軾的摯友。

在陳希亮去世十四年後,陳季常請求蘇軾為父親做墓志銘。

蘇軾從不寫這些的,一來是好友相邀,二來也是佩服陳希亮的為人,擔心他的事跡失傳,於是寫下了《陳公弼傳》,其中一句和《宋史》的評價交相輝映:

其人仁慈,故嚴而不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