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戰遼軍大敗,宋朝形勢大好,為何宋真宗還要主動求和?《網路歷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不少戰爭,有的是國家內部爭奪統治權的統一戰爭,有的是抵抗外來侵略者進攻中原的戰爭,還有的是努力將外來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爭。

一般的戰爭都是你死我活,一方將一方徹底打敗獲得勝利。

戰爭處於優勢地位的一方一般情況下都會乘勝追擊,直到徹底消滅另一方為止,但是你們知道麼,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次相反的情況,那就是澶淵之戰。

宋軍在澶淵之戰中大勝遼國,宋真宗不僅乘勝追擊反而求和。

澶淵之戰遼軍大敗,宋朝形勢大好,為何宋真宗還要主動求和?

我們首先來看看澶淵之戰的情況,澶淵之戰又叫澶州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是遼國主動挑釁宋朝,遼國皇帝和太後親征主持。

遼國軍隊一路高歌猛進,直到兵臨澶州,宋朝才開始組織起有秩序的反擊,當時的皇帝宋真宗親征,雙方對峙,戰爭趨向白熱化。

後來遼軍主將蕭撻戰死,遼軍士氣受挫,宋軍士氣大漲,眼看著宋朝就要徹底打敗遼國。

這個時候,遼國主動提出了求和,而宋真宗答應了,雙方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

這一個盟約一方面給宋朝帶來了百年的和平,雙方能夠休養生息,但實際上,宋朝每年要給不少銀兩和物資,對於北宋來說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

那麼為什麼宋真宗還要選擇求和呢?

明明他們當時的形式一片大好?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宋真宗的性格問題,沒錯他確實是一個合格的君主,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但是相較於前兩位皇帝,宋真宗性格比較懦弱。

他不希望打仗也不想打仗,所以寧願選擇賠款也希望戰爭早點結束,就連禦駕親征也不是完全自願的。

對於宋真宗來說,躲在安全的後方才是最好的,如果不是宰相寇準強硬要求宋真宗親征,阻止他逃跑的決定,說不定南宋會提早出現。

第二個原因就是降將王繼忠的居中調解作用。

其實相較於宋朝,遼國更想要求和,他們是帶著信心來的,遼國一位自己這一次一定可以打敗宋國,結果事實卻與想象有了很大的差距,他們必須保留一定的有生力量。

所以蕭太後就派出之前被俘虜,最後投降遼國的王繼忠給宋朝寫了一封求和書,表示自己原因求和的意願。

有了王繼忠的居中調解,再加上宋真宗並沒有那個戰鬥到底的意志,所以他打仗的時候總是留有餘地,害怕魚死網破。

在不少人看來,宋真宗不應該接受遼國的求和,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性質的條約,而沒有了遼國的威脅,宋朝的軍隊漸漸衰弱,朝中臣子們警惕心也下降了。

在這種情況下宋朝才會被後來的金軍輕易打敗,被迫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