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且還是封建制度的古代,官僚階級對平民階級享有絕對的管理和處決權力。
甚至可以說是掌握了他們的生殺予奪大權。
雖然在這一歷史進程當中也不乏平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官員的時期,但從總體上來看,
官僚階級在面對平民時是有著絕對優先權的
。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保障整個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官僚素質的優劣與否就起到了幾乎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
也正因此,
歷朝歷代的明君都以整頓吏治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廣大平民也對清官懷有更加渴求的態度。
一、清官的含義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過變革
在現如今,清官的含義便是清正廉明之官,指的是大公無私、一心為民又善於為官的人。
然而,在魏晉南北朝之前,清官的含義卻並非如此。
當時清官的含義為清要之職務,意思就是一種沒有實際權力、工作清閑、在重大事務上面基本沒有決策權的官職,
如太子舍人便是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直到隋唐之後,清官的含義才逐漸從官職的性質變成了官員本身的品格性質,也就是現今意義上的清官。
在《忠經詳解》一書當中,曾對清官有著這樣的要求和描述:『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後可以理人』
意思
就是一個官員要滿足通曉事理、清正廉潔以及公平公正這三個要求,才能去管理百姓,成為一個令人稱道的清官。
除了這些在為官上的要求,清官還需要在性格上面做到一點——不為外物所誘惑。
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為指導下,除了少部分人做官是為了貪贓枉法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懷著一腔為國為民、造福社會的熱忱才入朝為官。
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許多人或是因為難以抵抗周邊惡劣環境的壓力,或是忍不住內心中的貪戀和欲望而選擇主動墮落,最終踏上了不歸路。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發展的進程當中數不勝數,我們也難以從根本上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
因此,對於清官來說。
除了在為官上面要做到足夠優秀,自己性格上的堅定自我也不可或缺,甚至更為重要。
二、中國歷史上存在眾多鮮活的清官例子
1、包拯的為官生涯無愧於清官的名號
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出生於廬州合肥。
雖然包拯的父親也曾在宋朝內擔任過一些職務,但相比於其他官宦世家的子弟來說,包拯的家世絕不能算顯赫。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與平民階層相隔並不算遠的生長環境,使得包拯對民間疾苦有著更深的感悟
,其為官也更立志於為民造福。
29歲時,包拯考中進士,正式進入北宋官場,他也將開啟他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始一為官,包拯便展現出堅定不移的清官特質。
在擔任端州知府期間,他並未如以前的長官那般將當地盛產的硯臺作為自己巴結權貴的工具。
相反,
他嚴格按照進貢給朝廷的數量來制造硯臺,直到其任期結束都是如此。
之後,包拯連年升遷,在其為官的二十六年內一共升遷了二十五次,平均每年升官一次的,這速度和幅度不可謂不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
包拯在對外關系上面主張對契丹持較為強硬的態度,認為宋朝不應該以交納財物來換取和平
,而是操練軍隊、選拔將領。
直到包拯權知北宋都城開封,他剛正不阿的性格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面對開封府內權貴甚多的情況,包拯不僅沒有一絲一毫的避讓,依舊按照規定公平公正地辦理事務,其核心更是突出一個方向——為民造福。
比如,
為了解決惠民河堵塞的問題,他將朝中權貴們在河道上修建的所有建築都直接毀去,手段相當強硬。
除了不懼權貴外,包拯在辦案審查方面也有著獨到的天賦
。
早在還隻是一個小小知縣時,包拯便巧妙利用疑犯的犯罪心理破獲了一起著名的『牛舌』案。
當擔任知諫院後,包拯又破獲了一起冒充皇子的鬧劇。
當時,有一名叫冷清的人自稱是宋仁宗失散在外的皇子,這在宋朝社會內引起了極大的議論。
有鑒於這起案件的不平凡,為了查明真相,包拯開展了大量的走訪調查工作,最終使整起案件的來龍去脈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並對冒充皇子的冷清判處死刑以平定社會風波。
在這種情況下,包拯自然收獲了無數贊譽和誇獎
,正如宋仁宗所說:『卿風力峻明,器懷端亮。
伏諫於陛,屢形藥石之忠,秉憲於朝,一屏奸邪之氣』當然,包拯也曾犯過不小錯誤,這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也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真實的包拯。
2、包拯形象的升級來源於特殊的時代環境
北宋滅亡後,康王趙構以江南地區的臨安府為首都建立起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雖然名為漢人皇帝,
但趙構本人不僅毫無收復失地、一雪前恥的願景,反而極力巴結討好金人,不惜以國家尊嚴和領土來換取短暫屈辱的和平
。
在這種君王的統治下,南宋朝廷的政治自然呈現出一片黑暗的景象,秦檜更是被譽為千古奸臣,如嶽飛這樣的忠臣和主戰派難有出頭之日。
其後雖然南宋也曾有過一些較為開明的皇帝,但從整體上來看,
南宋政治環境是偏向保守迂腐的,難以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希望和公平
。
之後隨著蒙古的崛起,南宋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南宋後期,政治環境已經不能算好
。
當元朝建立後,政治環境則更加惡劣
。
由於遊牧民族在國家治理上的天然劣勢,使得他們對於傳統的漢文化和漢制度並不懷推崇之心,對漢人更是持鄙夷態度,甚至將全體國民分為了四個不同的等級。
在這種情況下,縱觀元朝存在的短短一百年時間,其內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被稱為治世,平民百姓的生活難以為繼。
越是生活在這種被貪官污吏壓迫的環境中,人們也越發懷念曾經能夠帶給他們幸福的清官,包拯便是其中之一。
在元朝時期,大量有關包拯的戲劇和故事被創作出來並進行了鮮活的演繹,這表達了人民心中的美好向往,也是他們對現實黑暗生活的逃避舉措。
直到明清以後,官場黑暗腐敗的現象仍然不算少見。
在明朝末期,士紳階層已經將整個明朝政治的制度和體系都腐蝕僵化,貪官污吏大量出現,不僅使平民百姓們的生活陷入一片黑暗,也最終推動了明朝的滅亡。
到了清朝時期,隨著中央封建主義集權制度達到鼎盛,官僚所擁有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其中既有著如和珅這種在中央擔任要職的巨貪,也有著大量互相勾結以壓榨百姓的基層官僚。
正因此,百姓們對包拯的懷念從未停止,包拯的現象也在這一過程當中不斷升級和豐富,成為一種清官完美形象的代表。
雖然這甚至使包拯帶上了些許神話色彩,但這是人們自發推動的,難以遏制。
三、清官思想在明清時期曾引起過爭論
要想作為一名清官,那麼就必須將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處理案件、關注民生上面。
但一方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會卻是關注不完的,
這無疑就使清官的責任和工作被無限制地加重了,對他本人從精神和身體上都造成了相當巨大的壓力
。
另一方面,當清官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民生社稷上面時,他就必然會在其他方面有所忽略,比如懶得和上級維持良好的關系的同時,又會對下級持非常嚴苛的態度,在復雜的關系社會當中,對他本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最後,清官作為人,難免犯錯,
如果平民百姓都以一種看待聖人的態度和眼光去對待他,那麼就難免失望。
因此,明朝思想家李贄就曾針對清官發表過自己的看法:餘每雲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貪官之害但及百姓,清官之害並及於兒孫。
劉鄂則認為清官會因為自己精神的正義而在言行上肆意妄為,同樣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這兩種觀點雖然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深究,卻是對清官的誣蔑。
如
果清官的目的是為了百姓謀福,那麼就算他的言行舉止存在放肆的意味,又有什麼危害呢?
更何況,清官往往隻會依照規則辦事,飛揚跋扈絕非他們的行事作風。
至於兒孫,
積聚錢財本來就不是清官所想,又何來虧待兒孫一說
。
四、總結
總的來說,
在中國文化當中,清官文化是占據著一定比重和地位的
。
在長久的發展之後去,清官不僅成了人們心中美好願望的寄托與向往,更因為其諸多的故事和傳奇成了人們的精神食糧,對他們日後的性格塑造有著重要影響。
做貪官難,難就難在如何避過法律和旁人的耳目;做清官更難,難就難在不僅要抗衡所有貪官,還要使自己的為政水平達到較高的地步。
因此,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清官都是值得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