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出現過的官員千百萬計,但能被叫一聲『青天』的卻隻有海瑞、袁可立等寥寥數人。
而北宋名臣包拯,又無疑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
隻不過一旦某人名聲大了,就容易被神化,往往變得面目全非。
比如歷史上的包拯,就跟我們熟知的『包青天』幾乎判若兩人。
身為『媽寶男』一枚的包拯,在其前半生根本就沒出仕,更當不成『少年包青天』。
大約在20年前有一部名為《少年包青天》的電視劇風靡一時,甚至可以說火得一塌糊塗,應該是許多70、80後共同的青春記憶。
雖然說對於影視劇內容的真實性不必深究,但在這裡還是不得不『毀童年』一把——這部劇的人物、故事、情節乃至於時代背景幾乎都統統是虛構的,起碼跟包拯扯不上半毛錢關系。
看劇看得開心就好,較真就沒必要了
比如劇中那個名為少年、實為青年而且還斷案如神的包拯,在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
為啥?
因為包拯就是個妥妥的『媽寶男』,壓根不願意離開爹娘去當官。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肥東》人,因其父包令儀曾擔任過虞部員外郎、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等職,所以他算是個官二代。
良好的家庭條件以及自身的聰慧、勤奮,使得包拯在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就考中了進士,隨即被授大理評事、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
而此時的包拯年僅28歲,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科舉時代,包拯絕對算得上是青年俊彥。
如果他像一個正常進士一樣從此踏入仕途,以包拯的才幹和正直,說不定真能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贏得一個『少年包青天』的美名。
不過事實上,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包拯都是北宋那個時代的一個另類,註定會不走尋常路。
所以包拯就幹了件令整個北宋官場瞠目結舌的事來——他以父母年邁、建昌路遠為名,向朝廷上書希望留在家鄉任職。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包拯長了張大黑臉,至於腦門上那個月牙……
這就太扯了。
話說自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以後,歷朝歷代在官員任命上普遍遵循兩大原則:一曰『流官』,就是官員任職都有期限,到期就得換個地方;二曰『回避』,即官員不能在本鄉本土任職,有時連離家鄉近一點都不行,恨不能把人都攆到千裡之外去當官。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官員勢大,破壞中央集權甚至引發地方割據,因此被視為官場鐵律,輕易破壞不得。
而身為一個官二代的包拯,顯然不可能對此一無所知。
那麼他公然挑戰官場鐵律的目的就很明顯了,就是不想做官——果然,在朝廷捏著鼻子改授包拯為距家鄉不足300裡的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以後,他還是辭官歸鄉,而且在家裡一宅就是10年。
包拯為啥會這麼幹?
前邊說他是『媽寶男』其實隻是一種調侃,事實上包拯是個世間少見的大孝子。
在包拯考中進士時,他的父親包令儀、母親張氏《包媽壓根就不可能當過什麼驗屍官》年紀已經很大了。
而且包拯與父母的感情很深,不忍久離,就幹脆連官都不做了:
『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
以父母皆老,辭不就。
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哪怕此時的包拯在北宋官場不過是個小人物,但他的這一做法顯然就打了無數人的臉,使得他還未出仕,就成了官場中的一個異類。
包括北宋在內,歷朝歷代無不宣稱『以孝治天下』,但起碼對於官員來說,這也就是說說而已的事情。
孝道是帝制時代維護統治和社會秩序的基石
畢竟一入官場便身不由己——今天在朝中當京官的,可能明天就被打發到嶺南吃香蕉,再過兩三年沒準又被一腳踹到大西北吃沙子。
話說以當時的條件,在今天已經沒人在意的『水土不服』四個字絕對是能要人命的玩意,再加上氣候差異、路途遙遠以及飲食不慣等因素,官員上任時要是將一家老小都帶在身邊,基本上跟殺了他們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當時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將父母留在老家孤身上任的《很多連老婆都不帶》,因此與雙親幾年、十幾年甚至餘生再無緣一見的比比皆是。
不過,這才是官場常態,也沒人把這當成『不孝』,畢竟有孔聖人替他們背書: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
遊必有方。
’』《《論語·卷二·裡仁第四》》
而且官場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不少官癮大的家夥甚至連最基本的丁憂制度都想逃避,千方百計的拖延、隱瞞或者爭取皇帝老兒『奪情』都不是啥稀罕事。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孝順雙親幹脆連官都不肯做的包拯,哪怕還未正式入仕,更沒來得及與任何一個官員結怨,但可以說已經用行動打了無數官員一記響亮的耳光。
以包拯在北宋仁宗朝的履歷和貢獻,他在那個宰相多如狗的年代最高官職居然隻做到了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追贈禮部尚書,不能不說與此有著很大的關系。
真實的包拯遠沒有在影視劇中的那麼威風
另一個事實是,等到包拯雙親皆逝、守制結束正式出仕時,他已經快40歲了。
而包拯享年才64歲,也就是說在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裡僅有個官身卻未出任實職,因此所謂的『少年包青天』也隻能是瞎編出來的故事而已。
北宋是文官士大夫的天堂,但能幹肯幹的包拯卻仕途坎坷。
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包拯正式出仕,獲授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開始了自己長達26年的官宦生涯。
在各種影視的文藝作品中,包拯的官宦生涯可謂是精彩紛呈,各種大案要案、逸事奇遇層出不窮。
但事實上,包拯在這26年間的履歷與北宋絕大多數中高級官員並沒有什麼兩樣,基本都是按部就班的任職就事,一點點的積攢資歷和功績。
惟一的區別就是不停的在中央與地方間調來調去,大宋朝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州縣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而且在此期間,包拯經歷過超遷,也遭遇過貶黜,還曾因喪子之痛主動請求『乞便郡』、也就是無心政事,遂讓朝廷授予他一個清閑的官職。
除了大西南,包拯的宦途生涯幾乎遍佈北宋各地
而在包拯的一生中,既未趕上朝興國滅那樣的大時代,也未曾立下過救亡繼興那樣的大功勞,甚至他做到過的最高官職在北宋也隻能算得上是二流水準。
因此他的官宦生涯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也不為過,起碼在元朝以前,包拯在史書中的評價其實也不算出奇: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
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
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佈衣時』《《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隻談品性,不言事功。
在編纂《宋史》的史官眼裡,包拯就是個品德高尚的守成官僚,僅此而已。
對後世民間而言,兩宋最廣為人知的人物可以說是北宋有包拯,南宋有嶽飛。
但哪怕攤上了宋仁宗趙禎這麼個千百年來對臣子最為仁慈寬厚的皇帝,包拯在官場混得也不咋地。
他的寄祿官做到正四品的給事中;館職做到從三品的龍圖閣直學士《直學士是龍圖閣的二把手,所以叫包拯為『包龍圖』其實是種恭維性的稱呼,相當於把副主任叫成主任》;差遣做到正二品的樞密副使。
要知道在北宋167年間共有近百人次拜相,僅趙禎在位42年就換了23任宰相,奸佞者如王欽若、丁謂、賈昌朝,庸碌者如王隨、章得象都能成為一時之選,為啥名氣更大、德行更高、能力更強的包拯卻沒混上個宰相頭銜?
《這裡需要簡單解釋一下北宋復雜到讓人崩潰的官制。
根據《宋史·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的說法,『其官人受授之別,則有官、有職、有差遣』這裡的『官』又稱本官或寄祿官,用途是核定官員的官秩——不管北宋的官員具體是幹什麼的、權力有多大,一律按照本官的品階核定工資待遇;『職』通常是指館職,『差遣』才是官員真正的職位,也是其權力的所在。
除此以外還有文散官銜的『階』、武散官銜的『勛』、更高級的『爵』以及『加官』,又稱『檢校官』,又分成十九等;有實際職務的『執事官』,差遣又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簽書、監之分,在職級、權限、任期等方面又各不相同。》
其實只要我們翻一翻包拯的履歷,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詳見下表》。
到處調動、在哪兒都幹不長——這樣還能升官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包拯26年的官宦生涯中,至少被調動了20次之多。
排除掉他剛入仕時擔任天長知縣的那5年,包拯在每個任期長的不過3年,短的僅數日而已,最常見的就是剛被調任一職不過幾個月,屁股還沒做熱就又被調走了。
在職場混跡過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一個總是在公司各部門間調來調去的家夥是沒有什麼前途的,一來很難做出業績,二來難以建立穩固的人脈,所以註定混不出頭。
那麼包拯為啥遭受了如此待遇?
這其中既有外部因素所致,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首先,在北宋數不勝數的『嘴炮無敵,做事無力』的文官士大夫中,包拯是少有的既有才華又能任事的幹吏。
趙禎雖然當皇帝軟弱了點,但眼光還是有的,自然逮住包拯往死裡用——京東路遭災了,就讓老包去當轉運使救災;西夏人又鬧得歡了,就派老包去陜西整頓邊疆;等契丹人蠢蠢欲動了,再讓老包改行當外交官往北邊跑一趟;京師汴梁治安差勁了,又把老包調回來權知開封府;等到趙禎想整頓吏治了,當然還是請出老包這尊鐵血大神權任禦史中丞……也就是說,趙禎把包拯當成了救火隊員,哪裡需要往哪兒搬。
可問題是仁宗一朝的北宋可以稱得上是四面走火、八方跑煙,所以包拯難免就得撲滅一處,還來不及喘口大氣,又被急三火四的調往下一處當消防員,在哪兒都幹不長。
其次,包拯不但能幹,而且肯幹,還不計個人得失,結果老實人沒好報,耽誤了自身的仕途。
北宋的官員大多都隻扯淡不幹活,還沒人管,唯獨包拯是個異類
話說在北宋一朝,京官和地方官可有著天壤之別,前者升官快而且只要能力夠用仕途上基本沒有天花板,後者因為遠離皇帝的視線且遭遇競爭對手攻訐卻無從辯駁,所以註定是沒出息的貨色。
所以北宋官員只要當上了京官都會想盡辦法賴在京城不走,比如司馬光: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即二股河,在河北境內》工役。
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
’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所以在北宋,一旦某個京官被外放通常隻有以下四種情況:其一是因為年紀輕、資歷淺需要下放地方鍛煉;其二就是在京城混不下去或混不出頭了,所以才去地方安享富貴;其三就是遭到了貶謫被攆出了京城;其四就是去陜西或河北當『邊帥』,以圖刷軍功作為拜相的資本。
當然,也有第五種情況,不過專屬於像包拯這樣寥寥無幾的『純臣』——權把自己當成了皇帝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所以在包拯26年的官宦生涯中,足足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在地方上任職,這也是他最終無緣拜相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包拯一生不結黨、不營私,相反還『性峭直,惡吏苛刻』,得罪人無數不說,還仇家政敵遍及整個官場。
最終哪怕趙禎想提拔他,也因反對者無數而不得不放棄,這事咱們後邊再說。
包拯得罪的可不是劇中那區區幾個貪官,而幾乎是整個官場
最後,包拯並非是我們印象中那樣刻板無情、一副不食人間煙火般的模樣。
相反他是個非常感性的人,既能為了盡孝道而半生不仕,也能因喪子之痛在仕途大好之時主動請求『乞便郡』,然後跑到清閑州郡任職,自然會影響到他的仕途。
與其說包拯是斷案如神的『包青天』,不如說他是魏徵式的鐵血諫官。
除了地方官,包拯幹得最多的工作其實是諫官,也就是懟人的活兒。
除此之外,他還幹過財政官甚至軍事官,唯獨在後世被人廣為吹捧的司法斷案工作,包拯卻從未專職幹過。
有人可能會不同意——包拯不是幹過十幾年的地方官嗎?
在那些影視及文學作品中,每每官府升堂斷案,威風凜凜的坐在公堂正中主審官位置上的,不從來都是縣令、知府這樣的地方官?
更何況包拯還幹過一年半的開封府尹,怎麼可能沒斷過案?
在真實的歷史中,堂上端坐的都是縣尉,少有知縣
這話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其實都是受到各種文藝作品的誤導,以為古代的地方行政長官一天到晚除了審案就沒別的正經事。
事實上就拿包拯幹的時間最長的知縣一職來說,其主要工作職責達15項之多,而『平決獄訟』僅是其中之一:
『掌總治民政、勸課農、桑、平決獄訟。
有德澤禁令,則宣佈於治境。
凡戶口、賦役、錢谷、振濟、給納之事皆之,以時造戶版及催理二稅。
有水旱則有災傷之訴,以分數蠲免。
民以水旱流記,則撫存安集之,無使失業。
有孝悌行義聞於鄉閭者,具事實上於州,激勸以勵風谷』《《宋史·卷一百六十七·志第一百二十》》
尤其是農桑、戶口、稅收、教化四項更是知縣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是有一樣幹不好輕則影響晉升,重則官都當不成。
相反斷案倒成了知縣最不需要關心的事務,為啥?
因為有縣尉這個身兼縣法院院長、公安局局長和人武部部長的家夥擋在前邊嘛,要挨板子也是這貨先倒黴。
要知道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縣之中的正經官兒就僅有四位——知縣《縣令》、縣丞《知縣副貳,不常設》、縣尉和主簿《掌文書》,能在政務上替知縣擋槍的唯有縣尉,所以知縣吃飽了撐的才一天天的放著一大堆正經事不管,偏要鳩占鵲巢、擠走縣尉去斷案。
至於包拯做過的知州、轉運使甚至是開封府尹,其實與知縣大同小異,斷案決訟都不是他的主要工作。
當然也不是說包拯就沒斷過案,比如他在做天長知縣時就曾巧斷過一起割牛舌案,知廬州時曾將一個犯法的親戚打了頓板子《這可能是後來包青天大義滅親的故事原型》,在任開封府尹時也曾改革訴訟制度,許告狀者直入公堂納狀訴冤,同時大力打擊違法的皇親顯貴,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在影視劇中作為包拯鬥貪官主戰場的開封府,其實他隻呆了一年半而已
事實上盡管包拯在各種官職任上政績都很出色,但他在北宋一朝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在當諫官時的表現。
在包拯26年的官宦生涯中,除了當地方官,就屬當諫官的時間最長,前後加一起達7年以上。
而且盡管在後世的各種文藝作品中的包拯與真實歷史中的他判若兩人,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一心奉公、鐵面無私而且嫉惡如仇。
因此,在北宋一朝固然沒有『包青天』,卻有一個『包彈』:
『目人之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
’‘包彈’之語,遂佈天下。
人臣立節,要使後世著聞若此,始近諫諍之風』《《鐵圍山叢談·卷三》北宋·蔡絳》
包拯確實也不負『包彈』之名,只要看誰不順眼就必彈劾之,而且不管對方官職大不大、名聲好不好、犯的事是何種性質。
像是販賣私鹽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廂軍為其營利的汾州知州任弁、監守自盜的宦官閻士良這樣的貪官污吏固然被老包彈得全身窟窿,宰相宋癢德才兼備,僅因家中子弟犯法就被老包揪住不放往死裡彈,最終不得不辭相。
當然最讓包拯名聲大振的還是彈劾了王逵。
跟宋癢相比,王逵自然算不得什麼大人物,隻是當過幾任知州和轉運使,跟當時的包拯大約同級。
不過他與當朝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更重要的是,因為王逵頗有才華,詩文作得不錯,深得趙禎的青睞。
所以在這貨貪鄙引發民變又大肆屠戮無辜之事曝光、老包憤而彈之以後,讓人詫異的一幕出現了——一向彈人無往不利的『包彈』居然啃到了一根硬骨頭,趙禎對此無動於衷,包拯彈劾失敗。
『包彈』名揚天下是因為有皇帝的支持,否則老包再正直、再有理也是白扯
不過包拯可是出了名的倔老頭,一次彈不贏就再彈第二次,最後一口氣連上7封彈章,而且在屢敗屢戰以後,老包一怒之下幹脆連帶著趙禎一塊給彈了: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包孝肅公奏議·卷六·彈王逵》》
事實上老實巴交的趙禎就沒少被包拯欺負。
比如趙禎非常寵愛張貴妃,於是愛屋及烏之下經常給愛妃的叔叔張堯佐升官。
可是作為一個正宗的士大夫,包拯對這幫皇親國戚死活看不上眼,動不動就發揮特長把老張當棉花彈。
一次趙禎想讓張堯佐當宣徽使,結果老包一激動就指著前者的鼻子狂噴,連口水都濺了趙禎一臉——也就是包拯運氣好才攤上這麼個好脾氣的皇帝,要是趕上始皇帝、劉徹、朱元璋這樣的狠人,估計他墳頭上的草都長好幾茬了。
於是倒黴的張堯佐在仁宗一朝總是老包等『君子』當棉花猛彈,官也當得忽上忽下,在後世各種『包青天』的故事中還經常化身大反派龐太師,繼續給老包當背景板。
其實人家張堯佐可是正牌子的進士出身,而且是個能吏,在地方任職期間政績卓著。
而且在斷案方面,他也堪稱是『破案小能手』一枚,起碼在史書中記載的相關案例就比老包多。
至於人品嘛,老張可能確實不咋地,不過北宋的官兒們、哪怕是那些所謂的『名臣』,在私德上又有幾個敢說自己手腳幹凈的?
就比如老包最鐵的哥們文彥博就是出了名的能撈能賺,而且作風奢侈,也從沒見嫉惡如仇的包拯說過啥,相反倒是以搞奢靡之風、飲宴超標為由彈倒了宋癢的弟弟宋祁。
像包拯彈劾宋癢、宋祁、張堯佐、張方平等人的對與否,一直眾說紛紜
說起包拯彈劾宋祁,其實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尬事。
在此之前,包拯曾以利用職權逼迫他人低價售賣宅邸的罪名,彈劾了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導致後者罷官去職。
此後,趙禎打算調來宋祁繼任,結果小宋還沒上任呢,又被工作熱情高漲的老包給幹躺了。
話說三司使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長,位高且權重,不可一日或缺,可是調來一個被老包彈跑一個,還附贈身敗名裂之成就一枚,這誰還敢幹?
趙禎無奈之下,覺得不能讓老包繼續管殺不管埋下去了,要不這個三司使就你來幹吧。
老包當上了三司使,朝野一片嘩然。
尤其是懟人的本事比包拯能高出好幾層樓的歐陽修《畢竟老包的文采比老歐陽差得太遠了》不幹了,立刻寫了一篇文章嘲諷老包:
『拯在臺日,常自至中書,詬貴宰相,指陳前三司使張方平過失,怒宰相不早罷之。
既而臺中僚屬相繼論列方平,由此罷去,而以宋祁代之。
又聞拯亦曾彈奏宋祁過失,自其命出,臺中僚屬又交章力言,而祁亦因此而罷,而拯遂代其任。
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無過?
』《《歐陽文忠公集·卷一·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啥意思呢?
就是說老包你想當三司使就直說唄,何必裝模作樣的彈劾人家張方平和宋祁呢?
這麼做豈不是像鄰家的牛啃了你家的秧苗,你就搶走了人家的牛一樣無恥嗎《蹊田奪牛形容罪輕罰重且從中謀利》?
歐陽修堪稱北宋第一懟人狂魔,包拯得罪人的本事能被他甩出好幾裡地去
歐陽修可是仁宗朝的北宋文壇盟主,在士林中威望極高。
所以他的這篇文章一出,老包的名聲可就徹底栽進陰溝裡去了,還被老歐陽給氣病了,直接請辭歸家。
幸好還有個和事佬趙禎,在兩個倔老頭中間左右撮合、勸解,終於讓老包消了氣再度上任。
不過這個三司使他實在是幹不下去了,沒幾天就轉調去樞密院當上了副使。
不過一年出頭,包拯就突然得急病去世了,說不定就是被這件破事氣出了後遺症。
那麼問題來了——包拯又是怎麼在後世成了『包青天』的呢?
宋仁宗趙禎一朝名臣輩出,像范仲淹、韓琦、富弼、龐籍、文彥博、歐陽修等要麼名氣比包拯大、要麼官做得比包拯大、要麼文章寫得比包拯好。
所以包拯在其中並不怎麼顯眼,宋人對他也不夠重視,就算是民間流傳的各種話本中也沒有多少關於他的素材,更別提那些神奇的故事了。
宋亡之後,壓根不懂得如何治國的蒙古人把天下治理得一塌糊塗,尤其是王公權貴、貪官污吏肆無忌憚的欺壓、掠奪百姓。
這就使得民間對於兩宋相對正常的社會秩序產生了懷念和向往的情緒,對於『清官』更是無比期待。
於是便有人將包拯任開封府尹打擊違法權貴的事跡編纂成話本、戲曲,並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據統計,在元雜曲中保存至今的清官斷案戲有近20部,其中以包拯為主角的就占了一半以上,比如《陳州糶米》、《神奴兒》、《包待制智賺生金閣》、《包待制智勘後庭花》、《灰闌記》等等。
而且隨著包拯在民間的名氣越來越大,他不但成了清官的代言人,而且被傳說成了半人半神,甚至能上天入地。
京劇《鍘美案》。
後來戲曲話本中的包公,跟歷史上的包拯判若兩人
明清時期出現的《龍圖公案》和《三俠五義》成了包拯被徹底神化的轉折點。
《龍圖公案》中刻畫的包拯不但是個剛正不阿、一心一意替民眾伸冤的清官,而且還是能日斷陽、夜斷陰的下凡星宿,上至玉帝、下到閻羅都對他有求必應,甚至連有的神仙也甘願受他驅使;而在《三俠五義》裡邊,我們熟悉的三口銅鍘、開封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四勇士《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神算師爺公孫策以及展昭、白玉堂等人物及故事情節均已出現,並表現了大量包拯神奇斷案和俠士除暴安良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到了頂峰。
隻不過這個由後人『整容』出來的包青天,跟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那個包拯其實已經不是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