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印象中,宋朝錢多,文化發達,軍隊就是弱旅。
事實上,宋朝的軍事力量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弱。
1004年,契丹皇帝和太後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
因進攻接連受阻,契丹軍放棄攻占城池,主力兵鋒不斷深入,直逼黃河邊上的澶州。
澶州距開封隻有一百多公裡,有人提議遷都金陵或成都。
宰相寇準讓仁宗禦駕親征,抵禦契丹。
當時,契丹大將蕭撻凜決定在宋真宗到來之前,立即進攻澶州城。
契丹軍三面包圍澶州,但沒攻破城。
蕭撻凜每天到附近一座小山坡上視察軍情,尋找破城的方法。
守城的宋軍將領看在眼裡,命士兵暗中準備好超級武器三弓床弩。
宋軍士兵瞄準目標,用巨型斧頭砸下扳機,蕭撻凜猝不及防,頭都中箭,當晚斃命。
蕭撻凜在契丹軍中地位很高,他的死讓遼軍士氣低迷。
宋真宗和他帶領的北伐大軍趕到了黃河邊。
在寇準等人的催促下,宋真宗下令渡過黃河,進入澶州城。
宋軍官兵因為皇帝的到來備受鼓舞,個個摩拳擦掌。
契丹軍則垂頭喪氣,一邊擔心糧草供應出問題,一邊提防宋軍前後夾擊。
蕭太後越來越沒信心打贏這場仗,就與宋講和。
雙方達成了澶淵之盟。
一個銅櫃,櫃有4腳,上有4個銅管,管上橫置唧筒,與油櫃相通。
唧筒前部是『火樓』,裝著火藥。
使用時,用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火藥,然後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櫃中的空氣施壓,使猛火油從『火樓』猛地噴出,形成一股烈焰,以此燒傷敵軍及其裝備。
蒺藜是一種果實表面長有許多尖刺的植物。
蒺藜火球內部為3支六首鐵刃,配有特制的火藥,周身安插有逆須釘的鐵蒺藜,從火球中間貫穿一根麻繩,團成一個球體。
點燃火球以後,隨即用拋石機將它發射到敵騎必經的交通要道,借爆炸力迸發鐵蒺藜等來傷敵人和馬匹。
炮一開始寫作『砲』,當時發出的主要是石頭,而不是火藥,所以也稱發石機。
《武經總要》中記錄了十幾種炮,所需的人力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殺傷力也隨之變化。
其中七梢需要2人定炮,250人拽索,可以把90斤重的石彈拋擲50步開外。
依靠這些先進武器,宋軍抵抗住了遼、金和西夏重裝騎兵的沖擊。
在蒙古帝國統治了大半個歐亞大陸的情況下,宋堅持抵抗了46年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