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文震歐陽修,十一世紀改革家,堪稱對讀書無用論的當頭棒喝。《網路歷史》

/文 花開無田 /圖 網絡圖片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讀書無用論』這種帶有偏激性的說法,引發了部分學子的內心共鳴,繼而形成一種畸形的文化現象,這種說法在一段時間裡甚囂塵上。

莘莘學子,正在奮發向上的年紀,卻將『先天條件大於後天條件』的消極思想奉為圭臬,一心認定出身決定一切的陳規舊念。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身為學子,更應該端正態度,積極學習,才能不負年華!

高考加油

明代文學家呂坤出身貧寒,祖輩世代為農,憑借著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踏入官場,官至刑部尚書。

功成名就的呂坤回望一生感慨萬千,他對寒門難出貴子的民間說法並不贊同,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本質原因: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

對荒廢學業的痛心疾首,對氣度狹小的諷刺批評,是呂坤對同為寒門的後輩諄諄教導,科舉制盛行的年代,讀書明志是寒門學子的唯一出路。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連改變貧窮的志向都沒有,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就是憑著胸懷天下的巾幗氣概,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一心撲在內政改革和富國強民的事業上,做出了一番可歌可泣的政績,最終得以名垂青史。

王安石畫像

一、意氣風發少年時,一蹴而就好文章

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的官宦之家,父親王益是臨川人,官位並不算高,屬於接觸群眾較多的基層官吏。

順便提一句,宋朝的冗官現象十分嚴重,官僚比例也是遠勝前朝,因此王安石的家世背景並不算深厚。

王安石自幼好學不倦,年紀輕輕就通曉儒學典籍,尤其喜歡《史記》《漢書》之類的史書,從中學得前人的世事智慧。

1037年,17歲的王安石隨同父親入京面聖,父子二人還拜訪了德高望重的賢士歐陽修,少年老成的王安石以評判時事利弊為出發點下筆作文,歐陽修看到這篇反映民間疾苦的文章贊不絕口,感慨後生可畏。

王安石在汴梁城的初露鋒芒,恰好昭示著他並不平凡的一生,這也是王安石第一次踏入天子腳下的汴梁城。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句諺語相信我們已經爛熟於心,王安石的才華得益於自己的不斷學習和積累,他之所以能一蹴而就靠的不是運氣和時機,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志向。

王安石劇照

二、仕途通達,為國為民

1042年,22歲的王安石以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開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從王氏祖先的為官經歷來看,王安石的先輩大多是長年擔任州縣官,與納稅的主要群體勞動人民打交道。

判官職位任期到後,實幹家王安石拒絕了通過京試進入館閣的機會,同父親一樣擔任地方州縣官,鄞縣知縣。

在為官的幾年裡,王安石下決心興修水利工程,創辦公塾等教學機構,全面提升了所在地的經濟和教育水平。

政績突出的王安石很快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賞識,1051年王安石被調任為舒州通判,做出了官民都認可的良好政績。

韓愈有句曠世名言,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敏於勤。

隻有你不斷努力和勤奮,命運才會給你同樣的回報,付出和回報總是相等的。

王安石畫像

三、力陳朝廷積弊,屢拒朝廷任命

1058年,臨近不惑之年的王安石按照慣例,進京述職,並以擔任基層官吏的多年經驗作就《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指出了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直言繁華盛世下的暗流湧動。

王安石希望對宋初以來的內政外交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卻沒有被安於現狀的仁宗皇帝采納。

此後,朝廷多次想要讓王安石入館閣,修撰前朝史書和儒學經典,都被有著治國安邦志向的王安石婉拒不受了。

王安石劇照

四、熙寧變法,改革除害

1069年,同樣認識到朝廷內外危機重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希望通過變法來革除一切積弊。

王安石的變法內容居多,針對國庫入不敷出、冗官冗兵的現象,推出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變法措施。

王安石的變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的的確確影響了宋朝的積弱積貧現象,延長了北宋王朝的壽命。

英國科學家牛頓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奮鬥,是沒有不成功的。

王安石幼時立下豪情壯志,要實現富國強民的夢想,他後來的一生也彰顯了自己的信念。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的《臨川先生文集》裡有一篇《傷仲永》,關於一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賦異稟的方仲永卻沒有得到後天教育,而是被父親當作展覽品一樣四處炫耀。

直到三十歲時,方仲永泯然眾人矣,即使你的先天條件十分出眾,可是不經過後天的學習和努力又能持續多久呢?

王安石對方仲永的悲劇感慨不已: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他出生時聰慧通達是上天賦予的,後來之所以如同常人,是因為後天的教育學習沒有達到。

如果你不學習不努力,即使是萬中無一的天才,終究逃脫不過泯然眾人矣的命運。

高考加油

也正如王安石的《傷仲永》一般,如其人生履歷一般,人生或有挫折,但只要能夠堅持自我,不斷學習,摒棄讀書無用論,也便有了我們成功的基礎。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也隻有全力以赴,方能夠成就自我!

參考資料:《宋史》、《臨川先生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