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不合不相為謀,蘇軾和程頤就是最好的詮釋,在各自領域發展。《網路歷史》

1086年,司馬光病逝。

京都相爺府門前,主喪人程頤攔住前來吊祭的官員們,質問道:『諸位吊祭相爺,是想褻瀆太廟嗎?

』 吊祭死者是人之常情,怎麼還跟褻瀆太廟扯上關系了?

原來,司馬光的喪期定在九月初六,恰巧跟太廟大典的時間撞上。

朝廷要把神宗靈位安置進太廟,就罷朝三日,要求文武百官齋戒參加。

司馬光一生,為朝廷恪盡職守,積勞成疾而病逝。

敬重司馬相爺的官員們參加完太廟大典,又紛紛前往相爺府吊祭。

而司馬光葬禮的主喪人程頤,性格最是端肅持重,對於儒家禮儀的遵循可以說到了古板的程度。

他堅持遵循古禮,認為諸位大臣早上進過太廟,經過神聖之歌的洗禮,再來參加喪儀是褻瀆太廟,所以才有了開頭那幕。

眼看著無法進門,一些官員礙於程頤帝師的身份,又被扣了這麼大一頂帽子,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拂袖而去。

蘇東坡對此十分氣憤,他抓住程頤話中漏洞,懟道:『《論語》上並沒說‘子於是日歌,則不哭’。

我們可是先聽了太廟神聖之歌,再給相爺吊唁的』

程頤不知道怎麼反駁,隻能吹胡子瞪眼,再次強調:『要嚴格遵循古禮』 狂放不羈的蘇東坡見說不通,就來硬的,找了幾個人把程頤架開,率領餘下的官員徑直進門。

程頤見阻攔不成,隻能跟隨蘇東坡一行人進門。

在宋朝,死者的親人需站在靈柩旁向靈前吊祭的客人還禮,這種風俗已流行數百年。

站在相爺的靈柩前,每個人都恭敬行禮,然後以袖拭目,卻遲遲不見老相爺的家人來接待客人。

蘇東坡悄悄地拉住一個仆人打聽情況,仆人小聲說:『是程大人禁止公子露面,理由是古禮上沒有要求。

我們公子想要爭辯,程大人說‘孝子真孝,會悲痛到不能見客。

’哎,這叫怎麼回事?

』仆人說完,搖頭離去。

蘇東坡聽後更加氣憤,他徑直回到靈前,當著眾人的面說道:『程大人不讓主人家接待客人,是要作叔孫通嗎?

我看狗屁不通才是』在場的人隻能一邊憋著笑,一邊偷偷打量程頤。

叔孫通背棄古禮,為劉邦制定新禮儀,程頤本就不屑與其為伍。

蘇東坡卻說程頤連叔孫通都不如,可把程頤氣壞了。

程頤怕失了禮數,不想與蘇東坡爭辯,隻冷冷地看他一眼,心想:今天我可不可能跟你一樣無禮,看我以後怎麼收拾你。

從那之後,兩人就勢同水火,由此引發的『蜀洛黨爭』更是綿延70多年。

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緣分,有時還不如沒有得好。

若是把程頤和蘇東坡分開看,一個是理學宗師,一個是文壇大家,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但把兩人放在一起,性格、政見和觀念可以說水火不容。

這正應了那句話,三觀不合,不相為謀。

素材來源:《蘇東坡傳》#點亮真知計劃#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