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
他在得勢之時,先是向宋仁宗趙禎呈上『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十條改革措施,而後又提出『密為經略、再議兵屯、専於遣將、急於教戰、訓練義勇、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七條建議,基本被宋仁宗悉數采納,成為慶歷新政的綱領性文件。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有餘,慶歷新政就宣佈失敗,范仲淹也被宋仁宗罷免了參知政事之職,發配到陜西任職。
那麼,
一度風光無二的范仲淹為何會以如此快速的跌下神壇呢?
一生都以寬厚仁義著稱的宋仁宗為何會容不下范仲淹呢?
根據史料記載,范仲淹被貶的直接原因,乃是宋仁宗懷疑他『結黨』,至於有沒有『營私』則不好說。
在范仲淹被貶之前,他與宋仁宗之間曾經有過一段對話,大概過程是,宋仁宗問他對『君子不黨』怎麼看,他回答說如果結黨是為了『營私』則不可取,如果是為國為民謀福利,則無所謂。
這段對話本來就已經宋仁宗心生疑慮,難不成你范仲淹已經以為國為民謀福利為由開始結黨了不成?
恰好此時又發生了兩件事,讓宋仁宗證實自己心中的想法。
第一件事,范仲淹的『鐵桿粉絲』石介,佩服范仲淹忠君愛國的行為,認為他的改革非常符合國家實際,於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文采,寫了一篇《慶歷聖德頌》,把以范仲淹為核心的改革派吹得天上無地上少,而把保守派貶低的一文不值。
保守派懷恨在心,便模仿他的筆跡偽造了一封書信,信中透漏出范仲淹準備廢掉宋仁宗,另立新君。
第二件事,范仲淹的同事兼好友歐陽修,聽說范仲淹與宋仁宗的那場關於『君子不黨』的討論,為了聲援范仲淹,歐陽修便寫了一篇千古流傳的佳作《朋黨論》,這篇文章旁征博引、邏輯清晰、結構合理,核心觀點就一個,小人結黨是為了營私,不是真結黨,君子結黨是為了國家,是真結黨。
然後保守派順勢解讀為,我們沒有結黨,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才是結黨。
這兩件事擺到宋仁宗面前,他就是脾氣再好也坐不住了,就算你范仲淹真的一心為國為民,就算按照你范仲淹的想法宋朝真的越來越強大,但到時候宋朝的江山還是姓趙嗎?
即便是姓趙,到時候皇帝還是我趙禎嗎?
於是范仲淹上書請辭,宋仁宗便也順勢同意了;范仲淹到了陜西,再次請求辭去四路軍統帥,宋仁宗還是同意了,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也隨著范仲淹的離開而草草結束。
從後世角度來看,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無疑是忠君愛國的,他們的改革主張也是符合宋朝國情的,為何卻不得善終呢?
一方面,范仲淹等人改革步子邁的有點大,激起了保守勢力的強烈反抗;另一方面,范仲淹這幫人治世之才有餘,但為官之道不足,范仲淹已經遭受懷疑,而懷疑的理由就是結黨,而這幫人又紛紛跳出來聲援范仲淹,結果正中保守派下懷。
如果這時,歐陽修、石介等人恰如其時的和范仲淹發生點小摩擦,說不定結果也就不一樣了。
當然,歷史不接受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