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講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中國作為一個飲食大國,歷來最講究飲食的精致。
而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從茹毛飲血到滿漢全席,我們不僅擁有了豐富精致的菜肴,更有了數之不盡的、與之相配的精美食器。
在東方的意境裡,食物裡涵蓋的美學,不僅在於食物之味,也在於食器之形,之飾。
清代美食家袁枚就曾感嘆,古語有雲:『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
器為食之所用,器亦為食物增彩。
所以在《隨園食單》裡,袁枚也曾將食器與食物的搭配羅列出來:『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
就好比在飲食文化異常發達的宋代:『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凈盤盒器皿,車簷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人們對於飲食極其講究,一份元人筆記說:『宋季大族設席,幾案間必用箸瓶、渣鬥,或銀或漆木為之,以箸置瓶中。
遇入座,則仆者移授客,人人有止箸,狀類筆架而小,高廣寸許,上刻二半月彎以置筯,恐墜於幾而有污也』。
這裡提到宋人宴會必備的三樣餐具:
『箸瓶』,是裝筷子的盛具;
『止箸』,放筷子用的,相當於今天的『筷枕』;
『渣鬥』,是專用來盛放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的用具。
由此可見,宋朝飲食文化的精致。
當時,宋朝人的盤略大於如今的盤,造型豐富,除了常見的圓形之外,還有方形、八角形、花瓣形等。
盤底還有人物、花木、龍鳳、池魚、亭臺樓閣等裝飾圖案。
一個翩然而立的瓷盤,一個敦實沉默的石鍋,它們在餐桌之上,都是優雅而有文化的。
在歷史的餐桌上,這些杯盤盞碟碗,見證一場場的歡歌宴飲,也見證一個個紛紜復雜的時代變更。
好的食器,是有氣質,有內涵,有寓意的。
好的食器,如同美人的衣裳,與食物搭配的好,便是國色天香。
就如同觀復貓屋事事如意三獅碗和門窗杯。
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事事如意的獅紋賦予在粉彩瓷碗上,借此顏色與紋飾雅俗共賞的藝術載體,寓幸得之人好事成雙。
也將蘊含所有美好的中國門窗紋飾,放在一個瓷杯上,體現出古人的建築智慧。
傳統花窗藝術中所包含的微妙、豐富的象征意義,融進了吉利祥和的祝福與祈盼。
一個碗,一個杯,平凡中見匠心,細小處藏深意。
將心中的文化,生活中的雅致細節,交付一日三餐中。
這或許才是對食器作為器的基本尊重,也是對於精致生活的一種美好追求。
用這樣極具傳統文化的食器,它們一端連接著具象的食物之美,一端連接著抽象的味覺意境之美。
既是品食物,也是品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