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宏義:趙德芳生母考-兼析宋朝官史失載趙德芳生母之原因。《網路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其第四子即德芳。

德芳之生母為誰,宋朝官修史書中皆未記載。

本文即據相關史料,以考證德芳之生母實為王皇後,並據此辨析宋朝官史中失載德芳生母之原因乃宋太祖、太宗之皇位授受相關。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其長子與第三子早亡,第二子為德昭,第四子即德芳。

德昭母為賀皇後,而德芳之生母為誰,宋朝官修史書中皆未記載。

本文即據宋人偶為一記之史料,以考證德芳之生母,並據此辨析宋朝官史中失載德芳生母之原因。

一、趙德芳生母考

與宋朝官修史書明載太祖子德昭之母為賀皇後不同,《宋史·宗室傳》全然未記載德芳之生母為誰。

而與官史關系密切的其他宋朝史書,如《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鑒長編》、《太平治跡統類》、《宋朝事實》,乃至《宋會要輯稿》等,也全未記載德芳之生母名姓。

故李燾《長編》中有雲:『按,開寶皇後《宋皇後》以開寶元年二月入宮,德芳以開寶八年七月娶焦繼勛女,出閤時年十七歲,《德芳傳》不載母為開寶皇後,《後傳》亦不言有子,疑德芳非宋出也,當考』[5]此《德芳傳》、《後傳》即指《三朝國史》之《德芳傳》與《後妃傳》。

因宋朝官史中未予記載,故以研究當朝《宋朝》史學著名於世的南宋史學家李燾也無法知曉德芳生母為誰。

然《文獻通考·帝系考八》卻如此記載雲:

宋太祖皇帝四子:賀皇後生留哥、魏王德昭、顯哥,王皇後生岐王德芳。

[6]

據《宋史·後妃傳》,宋太祖先後冊立有三位皇後:賀皇後《卒於後周顯德五年,宋建隆三年追冊為皇後,謚孝惠》、王皇後《宋建隆元年冊為皇後,乾德元年卒,謚孝明》、宋皇後《開寶元年冊為皇後,太宗至道元年卒,謚孝章》;[7]而《宗室傳》載,宋太祖四子依次為長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和幼子德芳《謚康惠》。

[8]故由上推知留哥當為德秀之乳名、顯哥為德林之乳名。

檢《文獻通考》所雲,不但王皇後生德芳為《宋史》所未載,即是賀皇後嘗生育三子,亦與《宋史·後妃傳》稱賀皇後『生秦國晉國二公主、魏王德昭』[9]者不同,然則《文獻通考》所雲是否可征信?

史載賀氏為右千牛衛率府率賀景思之長女,五代後晉開運初《944》嫁與趙匡胤,至後周顯德五年《958》病卒,年僅三十歲。

史稱德昭於乾德二年《964》『出閤』,『時年十七』,[10]則推知其生於後漢乾祐元年《948》,上距賀氏出嫁有四年,下至賀氏病卒有十年,故德秀、德林為賀氏所生,就年歲而言並無不妥。

又據《宋史·宗室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時,追賜名及王封』。

[11]而《文獻通考》稱其名曰留哥、顯哥,顯然其所據者當為徽宗朝以前之史料。

又《宋史·後妃傳》未載賀皇後嘗生育留哥、顯哥二子,或當與此二人皆夭折相關。

至於王皇後,《宋史·後妃傳》稱其於後周顯德五年《958》為趙匡胤『繼室』,『子女三人,皆夭』。

[12]據檢宋人文獻,僅韓維《榮王從式墓志》所載同於《文獻通考》,稱:『王諱從式,……太祖孝明皇後生楚康惠王德芳,康惠王生昭信軍節度使兼侍中、英國公惟憲,王即英國公之第二子也』[13]而德芳卒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二十三歲,則推知其當生於後周顯德六年《959》,正在王皇後嫁趙匡胤之後一年,年歲正合。

又韓維為北宋中期名臣,其父韓億,仁宗時參知政事;其兄弟八人,韓絳、韓縝官拜宰相,韓維自己亦嘗拜門下侍郎,熟知朝廷故事,其所撰《榮王從式墓志》稱王皇後生德芳,當有其所據。

由此可證德芳之生母當為王皇後,而《宋史·後妃傳》稱王皇後『生子女三人,皆夭』者實誤。

至於宋朝官史對有關王皇後、德芳之母子關系的記載刻意諱避,實有其隱秘之政治原因。

二、與趙德芳有關的人物之史料記載辨析

檢《宋史》等史籍,不僅德芳之生母以及王皇後之子女情況等記載付之闕如,即如與德芳身世相關者的記載也多有缺誤:

如王皇後,《宋史·後妃傳》除記載其子女有誤外,又稱『孝惠《賀皇後》崩,周顯德五年,太祖《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聘後為繼室』。

[14]然史稱王皇後之父王饒卒於後周顯德五年十月癸巳,[15]因禮制父喪中不能嫁娶,則趙匡胤娶王氏當在此前。

又趙匡胤升拜殿前都指揮使在後周顯德三年十月,而拜殿前都點檢在顯德六年六月,[16]故趙匡胤娶王氏時,實官殿前都指揮使,雲殿前都點檢者不確。

宋皇後,《宋史·後妃傳》稱宋氏『幼時隨母入見,周太祖賜冠帔。

乾德五年,太祖召見,復賜冠帔。

時偓任華州節度,後隨母歸鎮。

孝明後《王皇後》崩,復隨母來賀長春節。

開寶元年二月,遂納入宮為皇後,年十七』。

[17]與上述王皇後情況相似,《後妃傳》此段文字也頗有訛誤。

首先,孝明王皇後死於乾德元年,至宋太祖納宋氏,時已相隔數年。

其次,宋氏之父乃左衛上將軍宋偓、母為後漢永寧公主。

史載宋偓於宋初從征揚州,『以功改保信軍節度,來朝,徙鎮華州。

會鑿池都城南,命偓率舟師數千以習水戰,車駕數臨觀焉。

五年,改忠武軍節度。

開寶初,太祖納偓長女為後』。

[18]而據《宋史·太祖紀》,乾徳元年四月庚寅,『出內錢募諸軍子弟鑿習戰池』;六月己酉,『命習水戰於新池』;七月丁卯,『幸新池觀習水戰』;二年三月辛巳,『幸敎船池,賜水軍將士衣有差』;七月辛巳,『幸新池觀習水戰』。

又史載乾德五年『十一月,許州開元觀老君像自動,知州宋偓以聞』。

[19]許州即忠武軍。

如此則《後妃傳》『乾德五年,太祖召見』之『五年』,當為『元年』之訛。

而宋以宋太祖生日二月十六日為長春節。

[20]則可知乾德元年《963》初,保信軍節度使宋偓自廬州《今安徽合肥》入京朝覲,宋氏隨父母一起來朝,被賜『冠帔』。

時年十二歲。

隨即宋偓移鎮華州《今陜西華縣》,宋氏隨父母一起離京赴任。

其時太祖在京城南開挖『習戰池』,宋偓受命入京操練水師。

時正逢孝明王皇後病死。

約在次年初,宋氏又隨其母入京來賀長春節。

乾德五年,宋偓改任忠武軍節度使,鎮許州。

《宋史·宦者傳一》稱殿頭高品李神祐,『太祖將納孝章皇後,命神祐奉聘禮於華州』。

[21]則知宋氏受聘禮時尚在華州。

次年開寶元年《968年》二月,宋太祖納宋氏入宮,冊為皇後。

此外,據李燾所雲,雖然太祖納宋氏為皇後為當時朝廷『大禮也』,但《太祖舊錄》、《新錄》及《國史·太祖紀》中『皆不書』,[22]顯屬刻意諱避。

焦繼勛,德芳嶽父。

《長編》稱開寶九年《976》三月,太祖出巡西京,『見洛陽宮室壯麗,甚悅,召知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勛面獎之,加彰德節度使。

繼勛女為皇子德芳夫人,再授旄鉞,亦以德芳故也。

而繼勛性吝嗇,公府用度多所減削,時論非之』。

[23]李燾對焦繼勛頗具貶義的評價當源自宋『國史』。

《宋史·焦繼勛傳》雲:

時向拱為西京留守,多飲燕,不省府事,群盜白日入都市劫財,拱被酒,不出捕逐。

太祖選繼勛代之,月餘,京城肅然。

太祖將幸洛,遣莊宅使王仁珪、內供奉官李仁祚部修洛陽宮,命繼勛董其役。

車駕還,嘉其幹力,召見褒賞,以為彰德軍節度,仍知留府事。

……繼勛以太平興國三年卒,年七十八,贈太尉。

繼勛獵涉史傳,頗達治道,所至有善政。

然性吝嗇,多省公府用度,時論少之。

[24]

據《宋史·向拱傳》,焦繼勛代向拱為河南知府,時『《向》拱尹河南十餘年,專治園林第舍,好聲妓,縱酒為樂,府政廢弛,群盜晝劫。

太祖聞之怒,移鎮安州,命左武衛上將軍焦繼勛代之,謂繼勛曰:‘洛久不治,選卿代之,無復效拱為也。

’』[25]據《長編》卷十,時在開寶二年九月丁未。

說明焦繼勛乃一強幹之吏,然『多省公府用度』卻被譏為『性吝嗇』,而遭『時論非之』,實非公允之論。

至於德芳之兄德昭,《長編》記載其死亡經過雲:

初,武功郡王德昭從征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太宗》所在,或有謀立王者,會知上處,乃止。

上微聞其事,不悅。

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議者皆謂不可,於是德昭乘間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因入茶酒閤,拒戶,取割果刀自刎。

《原註:此據司馬光《記聞》。

本傳雲德昭好啖肥豬肉,因而遇疾不起。

今不取。》[26]

周必大《李文簡公神道碑》嘗載,當時有官員向孝宗告發『《長編》記魏王食肥彘,語涉誣謗』,但孝宗表態道:『此載皇宋事實,何害?

』[27]據《長編》李燾註文,此處所謂『魏王食肥彘』,乃出自『本傳』即《三朝國史·德昭傳》所載,而從孝宗表態『此載皇宋事實』一語來看,可知《長編》所記德昭之死因雖與《國史》不同,卻是事實。

可知出於不便明言的原因,宋朝官修史書對與德芳關系密切之數人的記載皆存在有諱避、歪曲現象,而此當與宋初太祖、太宗皇位授受之事密切相關。

三、宋朝官史失載德芳生母之原因試探

所謂宋初皇位授受,其主要乃指『金匱之盟』、『斧聲燭影』等事件。

對於『金匱之盟』之真偽以及其傳授之次序等,後世頗有爭議,但宋人野史筆記如司馬光《涑水記聞》稱太祖母杜太後於建隆二年《961》中『疾篤』時告誡太祖雲:『汝萬歲後,當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矣』其原因乃是有鑒於後周以『幼兒主天下』而失國,故欲為宋朝立『長君』。

對此所雲『二弟』,李燾認為僅指二弟趙光義《太宗》,而非如世人所一般認為的是指光義、廷美二位弟弟。

[28]而王禹偁《建隆遺事》則雲其盟約之授受次序為『臣《太祖》百年後傳位於晉王《太宗》,令晉王百年後傳位於秦王《廷美》』,而廷美『百年後……立南陽王德昭』,由此皇位又傳回到太祖之子。

[29]由此『金匱之盟』有『獨傳約』與『三傳約』之別,但皆未及德芳,此似當於此時德芳僅為三歲幼孩有關。

但在『斧聲燭影』這一事件中,史載宋皇後於太祖死後,實遣人夜召德芳入宮繼位:

《開寶九年十月》癸醜,上崩於萬歲殿。

時夜已四鼓,宋皇後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

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意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它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於雪中步至宮。

……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耶?

』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耶』《原註:此據司馬光《記聞》,誤王繼恩為繼隆,……今依《國史》改定。》[30]

據《宋史·後妃傳》,宋皇後於十七歲時『納入宮為皇後。

……性柔順好禮,每帝視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禦饌』。

[31]因此,當太祖猝死,而『性柔順好禮』的宋皇後卻遣宦官王繼恩出召皇子德芳入宮,可推知此應非是宋皇後一時之想,而可能出於太祖平日之安排。

史載德昭於乾德二年《964年》十七歲時出閤,『前代皇子出閤即封王,上以德昭未冠,特殺其禮』,『欲其由漸而進』,故授貴州防禦使。

此後雖於開寶六年《973年》九月授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然『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32]而德芳也在開寶八年《975年》七月其十七歲時出閤,九年三月授貴州防禦使。

[33]據《宋會要輯稿》,德芳於『《開寶》八年七月二十日,納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勛女為德芳婦,出閤就第』。

[34]此時焦繼勛正知河南府。

次年三月太祖巡視西京,加焦繼勛彰德軍節度使。

據《舊五代史》記載,焦繼勛實乃一名宿將,資歷甚老,然李燾《長編》稱其『再授節鉞,亦以德芳故也』,似別有居心。

結合當時太祖有欲將國都自趙光義為府尹的東京開封府遷至焦繼勛為知府的西京河南府的企圖,似有欲遠離趙光義勢力所在的東京城,而於西京培植德芳之勢力的用意。

[35]

雖說太祖晚年有傳子之意,但為何要棄德昭而選擇德芳?

此當與德昭生母賀皇後、德芳生母王皇後的地位差等有關。

《宋史·後妃傳》載太祖之賀、王、宋三位皇後以先後之序排列,但其中賀、王兩位,因王皇後是太祖稱帝以後於建隆元年八月冊封為皇後,而賀皇後乃屬死後於建隆三年四月追冊為皇後,故兩人之地位頗有差等:賀氏被追冊為皇後,又『詔止就陵所置祠殿奉安神主,不行四時薦饗之禮,不設牙盤祭器,惟常食祭奠』。

至乾德元年十一月王皇後崩,『始詔有司(儀)[議]置後廟,詳定殿室之制,及孝惠、孝明二後先後之次。

太常博士和峴議曰:‘按唐睿宗追謚劉氏為肅明皇後,竇氏為昭成皇後,同於親仁裡立廟,名曰儀坤,四時饗祀,皆準太廟之禮。

伏請孝惠、孝明共殿別室。

恭惟孝明皇後早正位於內朝,實母儀於天下,伏請居於上室。

孝惠皇後緣是追尊,元敕止就陵置祠殿,今祔別廟,宜居次室。

仍依太廟例,以西為上。

’從之』。

即『以孝明在孝惠之上』。

至太祖崩,『太宗亦以孝明皇後配太祖室,孝惠、孝章皇後祀於別廟』。

[36]

由上可知,就禮制而言,德芳乃屬王朝『承統』之『嗣子』,其繼位之序反在德昭之前。

而為與傳『二弟』之『金匱之盟』相抗,太祖欲據傳統禮制而強化『承統』之『嗣子』的地位,確為一頗為有效且可宣告四海之手段。

此當是開寶末太祖著意培植德芳之勢力、宋皇後於太祖猝死之際遣人召德芳入宮繼位的根本原因所在。

又史載仁宗至和二年《1055》七月,『左屯衛大將軍從式上其祖德芳所藏玉寶,篆文曰‘皇帝信寶’,蓋太宗所賜也』。

[37]按,『皇帝信寶』實非尋常臣下乃至重臣顯貴所可以擁有之物品,因此,太宗賜德芳『皇帝信寶』,當含有安撫德芳之意,或直接存在有相關之承諾。

據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所載,『英宗於仁宗為侄,宣仁後於光獻為甥,自幼同養禁中。

溫成張妃有寵,英宗還本宮,宣仁還本宅。

溫成薨而[帝]竟無子。

一日,帝謂光獻曰:‘吾夫婦老無子,舊養十三《原註:英宗行第》、滔滔《原註:宣仁小字》各已長立。

朕為十三、後為滔滔主婚,使相娶嫁。

’時宮中謂天子娶婦、皇後嫁女雲。

蓋仁宗、光獻以英宗為子,聖意素定矣』。

[38]按《宋史·神宗紀》載英宗長子神宗生於慶歷八年《1048》,[39]而張貴妃《死後追封曰皇後,謚溫成》死於至和元年《1054》正月,[40]可證邵氏所雲張貴妃死後仁宗為英宗主婚之事實屬訛傳。

但頗可注意者為邵氏所雲『溫成薨而[帝]竟無子』之語,即仁宗至此始有養子為嗣之意。

而次年德芳之孫從式即上進太宗賜予其祖之『皇帝信寶』,也似有提示當年太宗嘗有所承諾之用意在。

太宗以弟繼位,太祖子孫雖『失位』,但是有關『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之讖言一直在北宋社會上傳播:

《太祖》永昌陵卜吉,命司天監苗昌裔往相地西洛。

既覆土,昌裔引董役內侍王繼恩登山巔,周覽形勢,謂繼恩雲:『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繼恩默識之。

太宗大漸,繼恩乃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樞密趙鎔、知制誥胡旦、佈衣潘閬謀立太祖之孫惟吉,適泄其機,呂正惠《呂端》時為上宰,鎖繼恩,而迎真宗於南衙,即帝位。

繼恩等尋悉誅竄。

前人已嘗記之。

熙寧中,昌齡之孫逢登進士第,以能賦擅名一時。

……逢素聞其家語,與方士李士寧、醫官劉育熒惑宗室世居,共謀不軌,旋皆敗死。

詳見《國史》。

靖康末,趙子崧守陳州。

子崧先在邸中剽竊此說,至是適天下大亂,二聖北狩,與門人傅亮等歃血為盟,以幸非常,傳檄有雲:『藝祖造邦千齡,而符景運,皇天佑宋六葉,而生眇躬』繼知高宗已濟大河,皇懼歸命,遣其妻弟陳良翰奉表勸進。

……[41]

按王繼恩、李昌齡等所謀立者乃太宗長子元佐,非太祖之孫惟吉,《揮麈錄·餘話》所雲有誤。

雖說『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之讖語是否確出自苗昌裔之預言,實存有疑問。

但身為太祖後裔的趙世居、趙子崧的上述作為,確與此一傳說而因此心懷野心有關。

其中世居即為德芳之曾孫。

[42]南宋初高宗選擇太祖後裔為嗣子,最終冊立孝宗,也與『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之傳說直接關聯。

南宋建炎末,高宗因其子卒,且『未有後』,故接受臣下建議,命『選藝祖後得三四人,……再選宗子得伯琮、伯浩養宮中,後選得伯玖,性亦聰惠』。

[43]其中伯琮為德芳六世孫,後賜名趙瑗繼位,是為孝宗;伯玖後賜名璩,封信王,為太祖七世孫,據《宋史·宗室世系表》,德芳生南康郡公惟能,惟能生河間侯從□,從□生吳興侯世經,世經生贈和州防禦使令勣,令勣生贈果州團練使子彥,子彥生伯玖。

《宋史·宗室世系表》記載宗室名伯浩者四人,嘗『養宮中』之伯浩疑為忠翊郎子��之子,乃德芳子惟敘之五世孫。

高宗令選太祖之後有『賢德者』『育於禁中』,但所選中者卻皆為德芳之後,而非德昭後裔,應非偶然。

因此,與《三朝國史·德昭傳》誣稱『德昭好啖肥豬肉,因而遇疾不起』的情況相似,《宋史·宗室傳》也稱德芳『寢疾甍,年二十三』。

[44]然寢疾者,臥病也。

但宋時諸史書筆記全無德芳臥病及其死因之記載。

且此時德芳年僅二十三歲而猝死,自然啟人疑竇。

故李燾據司馬光《涑水記聞》而將德昭被逼『自刎』之事記載於《長編》,然對於德芳卻僅記載其死亡之月日、年壽,而未取宋『國史』所稱之『寢疾甍』,[45]似亦可見其中微意。

結合太祖駕崩之際,宋皇後嘗遣人去召德芳進宮以及太宗嘗『以玉寶二鈕賜太祖之子德芳,其文曰‘皇帝信寶’』,[46]再及『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47]的記載,似也可推知對太宗皇位有著相當威脅的德芳之死,太宗頗難脫幹系。

[48]由此,采用非常手段奪得皇位的宋太宗通過幹預『國史』編修,[49]而著意泯滅與德芳相關之史料,也就不難理解了。

註釋

[1]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六《宋史》,中華書局影印本,第413頁。

[2]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卷二三《宋史多國史原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98頁。

[3]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點校本。

案:以下簡稱《長編》。

[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九三《續通鑒長編舉要》,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637頁。

[5] 《長編》卷一七開寶九年十月癸醜條註,第381頁。

[6] 《文獻通考》卷二五七《帝系考八》,第2038頁。

[7] 《元》脫脫等:《宋史》二四二《後妃傳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607—8609頁。

[8] 《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第8676頁。

[9] 《宋史》卷二四二《後妃傳上》,第8607頁。

[10] 《長編》卷五乾德二年六月庚戌條,中華書局點校本,第127頁。

[11] 《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第8676頁。

[12] 《宋史》卷二四二《後妃傳上》,第8608頁。

[13] 《宋》韓維:《南陽集》卷二九《榮王從式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 《宋史》卷二四二《後妃傳上》,第8608頁。

[15]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一八《周書九·世宗紀五》《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575頁》載顯德五年九月『癸巳,前相州節度使王饒卒』。

案:是年九月朔為己酉日,是月內無癸巳日,而十月十六日為癸巳,則知王饒當卒於十月癸巳日。

又《舊五代史》卷一二五《周書十六·王饒傳》《第2649頁》稱王饒『顯德四年冬,以疾卒於京東之私第,年五十九』,其『四年』當為『五年』之訛。

[16]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九三後周世宗顯德三年,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9560頁;卷二九四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第9601頁。

[17] 《宋史》卷二四二《後妃傳上》,第8608頁。

[18] 《宋史》卷二五五《宋偓傳》,第8907頁。

[19] 《宋史》卷六七《五行志五》,第1483頁。

[20] 《宋史》卷一《太祖紀一》,第5頁。

[21] 《宋史》卷二二五《宦者傳一》,第13606頁。

[22] 《長編》卷九開寶元年二月條,第200頁。

[23] 《長編》卷一七開寶九年三月辛巳條,第367頁。

[24] 《宋史》卷二六一《焦繼勛傳》,第9043頁。

[25] 《宋史》卷二五五《向拱傳》,第8910頁。

[26] 《長編》卷二○太平興國四年八月甲戌條,第460頁。

[27]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卷五一八三周必大《敷文閣學士李文簡公《燾》神道碑》,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冊,第400頁。

[28]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10頁;《長編》卷二建隆二年六月甲午條並註,第46—47頁。

[29] 《長編》卷二二太平興國六年九月辛亥條註,第501頁。

參見顧宏義:《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148頁。

[30] 《長編》卷一七開寶九年十月癸醜條,第380—381頁。

[31] 《宋史》卷二四二《後妃傳上》,第8608頁。

[32] 《長編》卷五乾德二年六月庚戌條,第127頁;《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第8676頁。

[33] 《長編》卷一六開寶八年七月癸巳條,第343頁;卷一七開寶九年三月癸酉條,第367頁。

案:《宋史·宗室傳一》稱德芳『開寶九年出閤』,誤。

[34] 《清》徐松等:《宋會要輯稿·帝系》二之一,中華書局影印本。

[35] 參見顧宏義:《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第213—217頁。

又參見張其凡:《宋太宗論》,載《歷史研究》1897年第2期,又收入氏著《宋太宗》為『代前言』,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頁。

[36] 《宋會要輯稿·禮》一○之一、之四。

又,《宋會要輯稿·禮》一五之二三亦載:『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太常禮院上言:‘大行皇帝山陵禮畢,神主祔廟,孝明、孝惠二後合奉一後配食。

謹按:唐睿宗肅明、昭成二後並饗於儀坤廟,至睿宗崩,獨昭成以帝母之重升配太廟,肅明止饗於儀坤。

近代周世宗正惠、宣懿二後先崩,正惠元無位號,宣懿居長秋之位,其後禮官集議,以宣懿配食。

今孝明、孝惠二後,伏望將來以孝明皇後配享於別廟。

’從之』

[37] 《長編》卷一八○至和二年七月辛酉條,第4356頁。

案:《玉海》卷八四《至和玉寶》、《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六》、《文獻通考》卷一一五《王禮考十》等也載錄此事。

[38]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三,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0頁。

[39] 《宋史》卷十四《神宗紀一》,第263頁。

[40] 《宋會要輯稿·禮》三三之一。

[41] 《宋》王明清:《揮麈錄·餘話》卷一,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本,第1頁上。

[42] 參見顧宏義:《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第349—353頁。

[43] 《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第8682頁。

[44] 《宋史》卷二四四《宗室傳一》,第8685頁。

[45] 《長編》卷二二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己酉條,第490頁。

[46] 《宋史》卷一五四《輿服志六》,第3583頁。

[47] 《宋史》卷二五五《宗室傳一》,第8669頁。

[48] 案:《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五《三史質疑》《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26頁》載元人袁桷『嘗言秦王廷美、吳王德昭、秦王德芳皆繇趙普以死』。

此說頗誤,此時趙普尚未再相,德昭、德芳先後死去之責任實在太宗。

又,《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雲:『《太平興國四年》是年九月,竄秦王,廷美降涪陵縣公,安置房州。

上嘗以傳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耶?

’廷美所以得罪,則普為之也。

盧多遜在朝握權,常短趙普,普惡之,遂入覲觀變,奏:‘多遜謂陛下萬年之後,當以天下與魏王,魏王當還秦王,陛下不當立太子。

’俱坐大逆免死,放歸田裡。

咸以為冤。

秦王即太祖少子德芳也。

上遂南遷二王,尋殺之。

忽一日,趙普見空有火一團,一羔羊轉運其上,拜曰:‘普之罪也。

’須㬰光滅,遂得疾。

命方士禱疾,見煙焰中有朱牌金字,書雲‘魏王廷美’,士謝曰:‘普言非其罪也。

’有答之曰:‘杜大後遺言,丞相寫誓書,藏之金櫃石室,而首發多遜之獄,致主上殺一弟一侄,安可謂之無罪!’俄而普薨』此說亦誤,然頗可見元人記載宋初皇位之爭,已無宋人之忌憚,但也多雜傳聞之言而失實。

[49] 參見顧宏義:《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第29頁。

作者簡介:顧宏義,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宋史、古典文獻學。

本文原刊於《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引用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