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末代皇帝的沉浮一生(2)溥儀大婚 風格無限。《網路歷史》

1922年,溥儀大婚,一時間風光無限。

從時任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到東北王張作霖,還有徐世昌、吳佩孚、馮玉祥等軍政名流都出現在送禮名單之中,許多外國駐華官員也應邀出席。

送親進宮時,沿途上千軍警開路,還有軍樂對奏樂。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溥儀一生中少有的風光得意之時,卻又為他暗埋著無法言盡的苦惱。

早在一年多前,為溥儀張羅婚事幾乎成了整個皇族的頭等大事。

一場大范圍內的選拔競賽主要在前清皇族和蒙古貴族中進行,對象是適齡女孩,目的是為溥儀物色對象。

此時並不是大清氣數已盡的時候,而是大清已經亡了十年了,那麼一個遜位的皇帝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家趨之若鶩呢?

溥儀

道理很簡單,當時的溥儀仍然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他合法的保留皇帝的尊號,在紫禁城內有著皇帝的牌面,還有民國政府供給的合法優待費。

即便是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皇帝這一光環依舊讓溥儀吸引了不少人。

1959年,溥儀被特赦,53歲的他剛在北京落戶,尚未就業,正式上門提親的就有七八次。

據說還有滿族遺老把自己十幾歲的孫女輩要嫁給皇上。

為溥儀物色對象由同治皇帝的妃子,也就是當時的幾位太妃操辦,太妃本人不會挨家挨戶走訪,將具體事宜交給皇叔載濤。

這麼一來,載濤的府上變成了溥儀婚禮籌備處,前來送照片提親的門庭若市,可見當時想當娘娘的人的確不少。

據說,候選姑娘的照片多得可以裝訂成冊,消息傳到了天津、沈陽,連徐世昌和張作霖也派人來提親,載濤隻能以皇族滿漢不能通婚為由婉拒。

載濤

就這樣,經載濤之手的首輪淘汰之後,其餘候選照片被送到宮中太妃的手裡再進一步審查。

由於太妃們都想新皇後是自己選中的人,牽扯到多方利益,一直爭執不下,拖了一年多才選出了四個女孩進入最後一輪,她們分別來自一個蒙古王族和三個滿清貴族家庭。

這一路過關斬將,比現在的選美競賽殘酷多了。

最終,家世和相貌都更加出眾的婉容擊敗了文繡,成為皇後,文繡被封為淑妃。

婉容

1922年12月1日,溥儀終於迎來了大婚之日。

前清皇室希望這場婚禮排場能和同治、光緒帝大婚差不多,得到了民國政府的默認。

然而,至少需要40萬大洋的經費卻成了問題,又窮又要擺譜,皇室從民國政府那裡催來了一筆拖欠已久的優待費,但也隻有10萬大洋,內務府不得不變賣掉一些宮中珍寶。

大婚當天,民國政府額外開恩,允許前清皇室把清朝的龍旗、儀仗拿到街上,同時派軍警義務執勤。

送親隊伍排場極大。

儀仗隊前面是中華民國的軍樂隊,後面是浩浩蕩蕩的前清儀仗隊,這還是光緒皇帝用過的儀仗。

當時正值冬季,無數北京市民趕在凌晨就跑到了街頭,還有各地王公大臣和遺老遺少和一些駐華外交官都紛紛圍觀,一睹皇帝的婚禮。

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溥儀列出了各路達官顯貴送來的賀禮,時任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贈送琺瑯器、綢緞帳簾,徐世昌送來2萬大洋瓷器、龍鳳地毯,張作霖和吳佩孚都送了7000大洋,張勛送了1萬大洋,馮玉祥送了如意和金鐘表。

此外,還有各地遺老、香港、上海的富商都送來了鉆石珠寶。

為接待人數眾多的遺老和民國要員,婚禮足足歷時五天,光為了答謝外交官,就專程搞了個酒會,這期間唱了三天大戲,溥儀一高興,賞賜戲班3萬大洋。

然而,在溥儀風光無限的同時,皇後婉容卻是幽怨深深。

據《末代太監孫耀庭傳》裡的記載,大婚後,溥儀極少在儲秀宮過夜,偶然來一次兩次成稀罕事。

婉容的神情頹唐萎靡,薄施粉黛的臉上往往留下淚水的痕跡。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未完待續,感興趣的讀者請耐心等待,陸續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