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下江南,為何康熙好評如潮,乾隆卻罵聲不斷?《網路歷史》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對於皇帝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沒有民心,整個國家都人心惶惶,很快就會倒了。

在古代,皇帝要得民心就要了解民生、感受民生。

那皇帝都通過哪些途徑來了解呢?

其一是通過朝廷官員的匯報,其二就是去實地考察。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皇帝還是親自去民間考察比較實在,看得見摸得著,才能實事求是。

在清朝,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去了解民生,他們都是打著『巡視河工,咨訪吏治』的口號去南巡。

雖然口號是一樣,但是他們兩個人的作為卻是完全不一樣,所以兩個人得到的評價也不一樣。

康熙收獲的是贊不絕口,乾隆皇帝卻是一片罵聲。

其實誇和罵,並不是空口無憑的。

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在南巡的所作所為大相徑庭。

康熙是真正地去治河,去了解民生,去籠絡人心;而乾隆卻是『打著狗皮賣膏藥』,說是去視察,結果是遊山玩水。

康熙在南巡前後一直在心裡記掛著三件大事,分別是治河、興農以及三藩。

那時候三藩問題剛剛解決,所以治河問題成了朝廷大事,所以他就親自下江南去視察。

康熙二十三年他第一次南巡,一到就開始做調查,了解到『河勢之洶湧浪漫,河岸之遠近高下』。

所以,『治河』的問題就迫在眉睫,康熙就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

第三次南巡時他甚至『不避水險,各處周覽』,並且又提出了疏通河身,修堤建壩,利用水流的力量來沖擊於沙的治理辦法。

通過種種舉措,黃河治理頗見成效。

另外,在南巡的途中,他故意繞道山東去祭祀孔廟,這對漢族知識分子是極大的鼓舞,可以說大大收服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心。

他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加大了江南地區知識分子對朝廷的認同感,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口中贊譽不斷。

相反的,乾隆帝的南巡主要是以遊玩為主。

雖然名義上是督理河工,但是乾隆一路遊山玩水,講排場,可謂是勞民傷財。

幾年的南巡下來,四處遊玩的地方都要督建行宮,一次下來,就要建設好幾十個。

也正是由於乾隆的愛玩愛炫,使得清王朝很快地從盛世局面跌落下來。

在各種民間傳說中,乾隆帝被描繪成風流天子。

民國初年,就盛行香妃的傳說。

至今,關於香妃以及乾隆帝與平民女子的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各類文學、戲劇、影視作品,絡繹不絕。

民間對乾隆帝六次南巡亦多有演繹,或稱之『乾隆下江南』。

當代廣告中,聲稱乾隆帝在南巡過程中曾品嘗過某種美食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很少有關於康熙下江南,到處吃吃喝喝的記載。

由上可見,康熙在南巡時有一番作為,將大清不斷變強變富,還籠絡人心,百姓當然對他贊不絕口;而乾隆南巡卻是遊山玩水,一人享樂,大清不斷地變弱,百姓過得不好,那麼當然就被挨罵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作者簡介 | 無風,95後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

ID:wfqnwx

每天8:00,無風和你分享歷史、文化故事,和你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