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稱謂劃分,漢族的大臣雖身份尊貴,卻比不上滿族的奴才?《網路歷史》

清朝稱謂劃分,漢族的大臣雖身份尊貴,卻比不上滿族的奴才?

相信大家平日裡在看清宮劇的時候,基本上總會聽到有人自稱奴才在皇帝還有嬪妃身邊做事吧!但一直以來有很多人都以為這一稱謂是下等人才會這麼叫的,可實際上真的像我們所想的這樣嗎?

其實不然,要明白並非所有人都是有資格這般稱呼自己的,尤其是當時在清朝時期,此叫法更是有著很明顯的寓意。

這個詞語最早出現是在大清,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明代對下屬的封稱要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格的,就好比說官員隻能稱臣,而太監則稱內臣,如此做法也是為了將皇室與眾人劃分開來,讓大家都明白自身的位置。

等到了清王朝統治之下,才有了奴才的自稱,但這也並非任何人都能用得上的,據史冊記載隻有滿人才能夠這麼叫。

說白了這也是滿族人和漢人身份區分的根本,以此來表達這一類人和皇族的關系更為親近一些。

而且歷史上還曾經發生過一年因奴才引起的事情,當年雍正帝在位期間,有個叫高其位的臣子在上折的時候用了這個稱謂,這使得胤禛很是不滿,於是警告高氏,僅有滿人才足以被這樣叫,而漢族的男子不配。

其實早在康熙年間,又有過類似事件,當時皇帝在看到有漢人使用奴才自稱時,也特別生氣,而真正嚴格是從乾隆上位開始的,假如有漢族人寫錯了稱呼的話,那肯定要接受處罰的,由此可見滿清統治者又多麼嚴苛了。

除此以外早期有滿漢兩個族落的人在考試時都作弊了,後來皇上得知了以後,就讓他們寫奏折說明情況,而後這倆舞弊之人都用奴才的口吻描寫具體過程,可沒想到聖上看完後卻極其憤怒,弘歷覺得隻能是滿人才陪著一稱謂,於是就下令之後不管是誰,只要對方是漢人,就必須用『臣』的人稱去上奏,以此來詮釋對滿室皇族的敬重之情。

不得不說乾隆對此事會這麼生氣,並不是因為在意奴才和臣這三個字,反倒是由於清朝時期對滿、漢民族之間的劃分有著明確的規定的緣故。

在帝王看來,要想權衡好這兩大族落間的關系,就一定要將滿人放到最高的位置,畢竟王朝就是由滿族正統的,這麼做也進一步的加強了皇帝本身的威嚴,如此一來天下肯定能呈現團結一氣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