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文皇後原名佈不佈泰,出身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
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嫁與皇太極為側福晉,皇太極稱帝後冊封其為莊妃。
孝莊一生歷三朝,頗具政治才能,連續輔佐順治、康熙兩位幼年皇帝,是清初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
關於孝莊的史實、故事、秘聞不勝枚舉,其中流傳最廣、最為神秘的是孝莊以太後的身份下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多爾袞,那麼這事是不是事實呢?
支持『太後下嫁』的人大致有三個依據。
其一是與孝莊、多爾袞同時代的南明大臣張煌言,在他的《建夷宮詞》裡提到了此事;其二是孝莊的陵寢選址『不常規』,這似乎旁證了下嫁之事;其三是孝莊不以此示好多爾袞,她的兒子福臨當不成皇帝。
第一個依據中張煌言的原文是,『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註,大禮躬逢太後婚』。
張煌言是言之灼灼,但除他之外,同一時代再無別的文史記錄來佐證這個事情。
而且他詩文本身就包含有反駁的證據。
此詩中提到的慈寧宮,順治十年才重建,而多爾袞死於順治七年,時間上就對不上。
註:明朝時慈寧宮是前代皇妃的安置地,順治十年擴建後才成為皇太後、太皇太後居所。
這些張煌言應該很清楚,那他為什麼這麼寫呢?
順治七年,多爾袞和他的胞兄阿濟格分別納了自己侄子豪格《順治五年被多爾袞陷害並處死》的一個福晉。
張煌言有可能是故意附會,進而誇大出了太後下嫁的說法。
因為那個時代本就不主張寡居女子改嫁《守節才是正道》,改嫁給自己的親小叔更是近乎亂倫的醜事了。
本應母儀天下的皇太後居然下嫁小叔,這不是滑天下之大不稽麼?
張煌言也許是想以此來說明滿清如禽獸,沒資格入主中原。
但這種天下第一醜聞,同時代的隻有他一個人說,本身也旁證了他詩文的可信度不高。
上圖藍框為獨立於東陵風水墻外的昭西陵
第二個依據說的孝莊陵寢《昭西陵》位置『不常規』是指,孝莊死後既沒被送到盛京與先夫皇太極合葬,也沒有葬入他兒子選定的皇家陵園 – 清東陵。
而且更讓人奇怪的是,康熙將自己的祖母棺槨停靈長達三十六年之久。
由此不少人認為,正是因為孝莊幹出了下嫁親小叔這種鮮廉寡恥的事情,所以康熙既無顏讓她與自己的祖父合葬,也不願意將其葬入東陵令自己的父親蒙羞。
但將自己祖母隨便埋了事,又於孝道所不容,所以康熙才會糾結並停靈這麼久。
難以下葬的問題確實是孝莊自己弄出來的,但是原因卻跟所謂的『下嫁』沒有關系。
孝莊停靈的規格和位置本身就說明康熙沒覺得孝莊的下葬會讓他的父祖蒙羞。
康熙將慈寧宮給拆了,在清東陵的正門口為孝莊搭建了『暫安奉殿』。
如果覺得丟人,為什麼要這麼大張旗鼓並放置在這麼顯眼的地方?
真實的原因是,孝莊在死前囑咐康熙,她不想回盛京想葬於孝陵《順治陵寢》附近。
孝莊的理由主要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不想驚擾太宗《皇太極》。
因為皇太極下葬時用的並不是漢家禮規,他是火葬。
如果回盛京合葬,對於已經改從中原喪葬禮儀的滿清來說,勢必要對昭陵進行大規模改建。
皇太極的墓穴可能都得挖了重建,不然孝莊的棺槨有可能放不進去。
另一個原因是,由於皇太極的問題《皇太極在世時對孝莊很冷淡》,孝莊對自己兒孫的感情遠比自己的丈夫深厚。
所以她也不願意死後遠離自己的兒孫,去和不喜歡自己的丈夫合葬。
孝莊的要求對於康熙而言難度非常高。
康熙是既不願違背祖母的意願,又無法滿足祖母的意願,這才是停靈這麼久的原因。
首先,皇後、皇太後亡故後和先帝合葬《或陪葬》是中原喪葬禮儀的常規要求。
康熙不知道後世會如何評述這種不合葬的行為,在沒有前例可循的情況下,他一直猶豫不決而下不了決心。
其次,葬於順治劃定的東陵內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順治朝圈定新的皇家陵寢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孝莊皇太後以後不願意葬回盛京的問題,因此東陵佈局的首位是順治的孝陵。
如果將孝莊葬於清東陵,會面臨無位置可選的尷尬。
因為母親陵寢的位置怎麼能低於兒子?
但又不能把孝陵換個地方。
這也是康熙長時間無法做出決定,隻能擱置的原因。
雍正三年,雍正以『曾祖母暫安以來,皇父長壽,子孫繁衍,海內升平』為由,強行解釋自己父皇慧眼選了個興盛皇朝的風水寶地,因此決定在『暫安奉殿』原地為孝莊建昭西陵。
此後皇室拜謁東陵必先拜謁孝莊陵寢。
雖然問題最後解決得還是有些尷尬,但是再次旁證了所謂『下嫁醜事』是子虛烏有。
太後下嫁的第三個依據『補償多爾袞』,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孝莊和多爾袞之間有無法割舍的私情。
人活一世,能暢心意,雖死何憾。
所以他倆冒天下大不韙,無論如何也要在一起。
至於這是不是事實,隻能說現在沒有史料可以證明,但是無數的影視、文學作品把它當作賣點。
第二種就是純粹的利益交換,孝莊用她唯一的本錢來換取多爾袞放棄皇位轉而支持他的兒子。
這種觀點猛看很有道理,美人計嘛,但是細究之下很不合邏輯。
清朝相關史籍中真沒有什麼地方贊譽過孝莊的美貌,而且她的丈夫皇太極也不喜歡她《皇太極倒是非常寵溺她的姐姐》。
雖然不能由此就說她容貌不佳,但可以證明她達不到『一顧傾人國』的地步吧。
退一步說,即便是孝莊美艷異常,也很難讓多爾袞用皇位去換。
手握皇權,她不是更跑不了麼?
福臨的登基,也說明了爭奪皇權需要的是政治資本而不是顏值。
皇太極死的時候沒有留下遺囑,當時滿清也不是中原皇朝的嫡長繼承制,而是八旗王公推選。
皇位繼承人的爭奪中,代善《皇太極哥哥》、多爾袞《皇太極弟弟》、豪格《皇太極長子》,最具競爭力。
孝莊的兒子福臨和他們三人比,沒勢力、沒權利、沒軍功,而且還年幼不經事《六歲》。
可謂是毫無競爭力,但是孝莊卻完美地利用了這個弱點。
首先孝莊拉來了八旗中原屬皇太極的兩黃旗的支持。
因為其餘三人也都是旗主,無論誰當了皇帝必然打壓兩黃旗,抬升自己旗的地位。
註:代善掌兩紅旗、多爾袞掌鑲白旗《他弟弟多鐸掌正白旗》、豪格掌正藍旗。
皇太極時代滿清還沒有上三旗的說法,將兩黃和正白三旗定為皇帝直轄的上三旗,正是孝莊為加強皇權而開創的。
隨後她又成功說服了代善『支持』自己的兒子。
孝莊能說服代善,一是代善本人無意去爭奪皇位,其二她也不是要求代善直接支持福臨。
她是勸說代善支持立皇太極的兒子而不是兄弟,這樣可以壓制多爾袞兄弟,防止他侵占兩紅旗的利益。
接著她又拉攏了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付出的條件是福臨登基後,濟爾哈朗可以成為攝政王。
這樣既獲取了鑲藍旗的支持,又進一步對多爾袞形成了鉗制。
最後她又遞給多爾袞一根『胡蘿卜』,只要同意福臨登基,他也可以成為攝政王,實際上潛臺詞是他如果不同意就是和他敵對的豪格成為攝政王了。
如此一來,八旗中有五旗支持福臨,剩下三旗還是死對頭,小屁孩也就成為了皇帝《順治》。
其實最不能容忍福臨登基的人就是多爾袞。
因為多爾袞不僅僅認為福臨沒他有資格登皇位,而且他認為皇位本就是皇太極從他這裡搶走的《多爾袞的生母也被逼死了》。
這樣的多爾袞是孝莊靠出賣自己色相就可以收買的麼?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崇禎十七年,多爾袞迎來了自己的人生際遇。
這一年崇禎自縊殉國,率領清軍入關的多爾袞在中原迅速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孝莊和順治入關來到北京後,很快就意識到,關內隻知道攝政王多爾袞不知清朝皇帝是誰,而且關內滿清控制區和明朝降軍也隻聽命於多爾袞。
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實際已具備了自立為帝的資本,而孝莊手上沒什麼可跟他交換的籌碼。
孝莊這個時候隻能暗示順治示弱與於多爾袞,並不斷給多爾袞加封號。
借此來麻痹多爾袞,多爾袞那個著名的封號『皇父攝政王』就是這麼出來的《之前是叔父攝政王》。
也有不少人以此認為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順治被迫認多爾袞為父。
這個說法也是看上去挺合理,細究起來也不合邏輯。
如果孝莊真的下嫁了,多爾袞成了順治的爹。
那麼皇帝的爹為什麼地位會居於自己兒子之下稱『王』,父以子為尊麼?
皇帝的父親隻有兩種稱謂,死去的稱其廟號或『大行皇帝』《皇帝駕崩後未確定謚號、廟號時的臨時稱謂》,活著的叫『太上皇』。
『皇父攝政王』是為了抑制多爾袞因權勢膨脹而不但放大的欲望,而搞出的高於親王、叔王、叔父王的一種臨時性封號《就多爾袞用過》。
清史學家孟森的說法是,滿清這個『皇父』稱謂類似於古代中國的『仲父』、『尚父』,是國君對重臣的尊敬或者說妥協。
正因為多爾袞的『皇父』稱謂不是因太後下嫁而來,所以清廷一直也沒有避諱過這個說法。
朝廷的正式文書、詔令中多次直接提及了『皇父攝政王』這個稱謂。
說到這裡有個疑問,為啥一個虛名能讓多爾袞放棄篡權做皇帝的想法?
這其實是源於多爾袞的一個優點,他有大局觀,能夠為了整個滿清的利益而做一些個人的取舍。
多爾袞很清楚他一旦奪權必然會引發整個滿清大規模的內鬥、內亂,雖然他獲勝的機會很大,但是滿清可能因此而元氣大傷,搞不好還會被南明甚至蒙古諸部反攻倒算。
孝莊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在多爾袞死後,孝莊對他做了補償,將其追封為皇帝,即『清成宗』。
有的人認為這是為了安撫多爾袞一黨,不然為什麼次年親政後的順治就取消了?
不過這個理由不怎麼充分,這其實是順治自己的個人意氣。
因為活著的時候都沒稱帝,死後不追封不但沒什麼問題,還很正常。
而且安撫多爾袞一黨,直接拉攏和封賞他們,不比追封多爾袞更實際、更有效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