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在位13年,為何人們總覺得他執政時間短?比較對象搞錯了。《網路歷史》

據《北大國學課》一書統計,說中國君主專制一共延續了2132多年,可確定的皇帝人數有408位。

按這個數據算下來,每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長為5年左右。

這麼一比,雍正四十五歲登基,五十八歲離世,在位約十三年,實際上也不算短了。

清朝十二帝,平均在位時間約為24.5年,這樣再一比,雍正的執政時間確實太短了。

但是,雍正在位時間短,並不是因為他的壽命短。

相比元朝和明朝,清代皇帝的壽命並不算短。

元朝皇帝的去世平均年齡為36歲,明朝皇帝約為42歲,而雍正活到了58歲,即便與清代帝王的去世平均年齡52歲相比,雍正的壽命也不算短。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人們的印象中,雍正不論執政時間還是壽命,都會給人一種短暫的感覺呢?

首先,這是人們在心理上的錯覺。

雍正上承康熙,下啟乾隆,康熙在位61年,而乾隆則不僅在位時間長,長達60年,而且還是高壽,終年89歲。

這爺孫倆之所以在位時間久的原因卻是不同的,康熙在位時間久,主要是他即位早,8歲就當皇帝了;而乾隆則是實打實的高壽,登基時已25歲,一直當了六十年皇帝,說要退休,但退休不退權,實際掌控皇權高達六十三零四個月。

他的執政時長主要得益於身體好。

相比之下,雍正夾在清朝兩位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中間,從心理上一比,人們覺得他在位時間太短了。

其次,雍正執政時間短,與他登基年齡晚也有很大關系。

雍正登基時已是四十五歲了,在當時看來,也已經進入人生的暮年階段,但是他在當了皇帝之後,還要像年輕人那樣去拼事業。

康乾盛世是清朝最輝煌的時代,康熙中期的清朝國力也的確是最強盛的。

康熙十一年《1672年》,戶部存銀1800餘萬兩。

但是康熙前期進行了一系列的對內對外戰爭,如三藩之亂,收復臺灣,驅逐沙俄,出兵蒙藏,大部分財政都耗費在了戰爭上, 軍費開支很快就將國庫吃空了,至康熙十六年時,國庫存銀僅530萬兩,至十七年更低,僅為333萬餘兩。

直到中期之後,庫銀才逐漸增加,康熙三十年,國庫存銀突破3000萬兩大關,四十五年增至5000餘萬兩。

所以,康熙的確奠定了盛世的基礎。

但是到了康熙末期,諸多問題出現了。

比如既是家事又是國事的『九子奪嫡』事件,各個皇子拉幫結派,令晚年的康熙十分頭疼,在政務上已經倦怠了。

皇帝如此,上行下效,導致的結果便是貪污腐敗成風,從而造成國家錢糧的巨大虧空,鹽稅虧空。

所謂『虧空』,是指地方拖欠應上繳給國家的錢糧,致使府庫空虛。

所以,從康熙五十年開始,全國各地便零星出現農民起義了,基本也宣告康熙盛世的結束。

到雍正即位時,國家虧空高達800百萬兩,所以,在康熙剛去世一個月後,雍正就下發了他的第一道政令:全面清查積空錢糧,並責令各地在三年內將虧空補齊,且不準向百姓攤派。

但是虧空不是一時的,而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累積的,一時半會根本補不齊。

那怎麼辦呢?

雍正又下達了他的新政令:虧空官員一經查出,立即查封其家產,監控其家人,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贓物。

所以,雍正元年,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官員被抄家的事情發生,由此,雍正也落了個『抄家皇帝』的綽號。

除了以『抄家』的方式來填補國庫虧空,他還采用了耗羨歸公的辦法。

所謂耗羨就是指在征收正項賦稅錢糧之外的附加稅。

這項提議早在康熙時就有人提出,但康熙擔心影響官僚集團的利益,所以沒有批準。

到了雍正元年,湖廣總督楊宗仁又提出耗羨歸公,雍正予以肯定,並率先在山西、河南實行改革,之後再在全國推行。

但是就在推向全國時,內閣很多官員跳出來反對,雍正又實行『必有一二獲罪之人』的諭令,將反對派或革職,或調離,頂住了內閣官員的壓力,在全國實施。

耗羨歸公的政策是雍正執政期間的一項重大政策,對清王朝的中期發展產生極大影響,不僅大幅增加了中央財政,而且還扭轉了康熙後期濫征加派的歪風,強化了中央集權,減輕了百姓負擔。

此外,他還大力整頓吏治,懲治腐敗,在全國大規模清欠的同時,還推行養廉銀制度和取締陋規等工作。

再者還有之後對攤丁入畝的改革,有利於促進統一的改土歸流政策,等等。

總之,在雍正的大力治理下,短短五年時間,朝廷的國庫就增至五千萬兩,社會風氣也大大好轉。

然而雍正在位僅十三年,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工作量一定是不小的。

那麼時間從哪裡來呢?

加班,不斷地加班。

據統計,雍正朝奏折有四萬多件,以他在位12年又8個月右來計算,平均每天要批閱約10件奏折。

除了奏折,還有六部及各省的題本,據估算統計,雍正一朝的題本約有19.2萬件左右,平均每天處置40件以上。

對於這些奏折和題本,雍正並非隻是過目,而是要親筆書寫朱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除了批閱奏章,他還要處理軍政要務,官吏任免,人民生活、農業工商等諸多事務。

那麼,他為何如此喜歡工作呢?

可能是性格使然,凡事喜歡親自過問,而且多疑、敏感,如果臣下對他的批示毫無反應,他會大發雷霆。

氣憤時易走極端,容易暴怒。

當年,康熙就曾批評過他『喜怒無常』。

盡管性格有缺陷,但並不能否認他是一個勤政、認真又負責任的大清帝王。

執政時間短,取得成就大,這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承前啟後的皇帝。

第三,雍正暴亡可能與服食丹藥有關。

尋求長生,這是每個人的願望,但至今無人實現。

古代帝王為求長生,以服食丹藥最為流行,雍正也有這個癖好。

雍正在離世前三天,還在召見臣工,照常聽政,三天後就突然離世了。

民間對於雍正之死,有著諸多說法,比如說他是被呂四娘殺死的,還有說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的,更有甚者說他是被宮女縊死的。

在眾多說法中,唯有服丹藥中毒而亡比較靠譜。

雍正曾寫過一首《燒丹》詩:

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

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

詩中可見,他對丹藥的迷戀,並且有了相當的研究和興趣。

在他當上皇帝之後,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被封為『紫陽真人』,對張伯端十分推崇。

大約從雍正四年起,雍正就開始服食丹藥了。

專家從《活計檔》中發現,從雍正八年到十三年,僅五年間,雍正先後下旨157次向圓明園運送煉丹所需物品,其中僅煤炭就有234噸,此外還有大量的礦銀、紅銅、黑鉛和硫磺等礦產物品。

由此可見,雍正朝的煉丹之盛。

當時為雍正煉丹的道士主要有張太虛和王定乾,這兩人在雍正死後,乾隆特下一道諭旨將其驅逐出宮。

所有這些記載,都足以說明雍正確實吃丹藥,他的暴亡極有可能因長期服食丹藥引發中毒而亡。

如果不吃丹藥,或許他還可以活得久一點,也說不定。

綜上所述,雍正執政時間相對短暫,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最終造成這樣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