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作為晚清極具爭議的人物,從清末開始,曾國藩生前最為看重的名聲其實就已『毀譽參半』。
從民國章太炎所稱的『民賊』,到解放後范文瀾所說的『漢奸、劊子手、賣國賊』,曾國藩帶著這些『頭銜』永遠的沉入了歷史的長河……
無論世人對他何種評價,都不能否認,曾國藩這一生為後人留下了相當可貴的『財富』。
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深深地影響著幾代國人,以至於百年之後,當人們再次提及曾國藩時仍會津津樂道。
甚至有人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的第一人!
起點低卻不信命,終成一代大儒
熟悉曾國藩的人都知道,早年的曾國藩並不算聰慧,甚至可以用有些愚笨來形容。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耕家庭,祖父曾玉屏是個農民,沒什麼文化。
但曾玉屏見識豐富,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孫後代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父親曾毓濟是一個私塾教師,為了不負家族期望,他努力讀書,考取功名成了執念。
遺憾的是,從他一個人趕考,到帶著兒子一同趕考,也未能如願以償。
父子二人在考場上的連連失利,一度淪為別人的笑柄。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連考17次之後,曾毓濟高中秀才。
但此時的曾國藩已經連續6次跟著父親趕考,非但連個秀才都沒考上,他的文章還被主考官批得一無是處,甚至還被作為典型在全省公示。
考場上的連連失意,並沒有使曾國藩變得消極。
他不斷反思,對照優秀的試卷詳細分析、反復揣摩,最終發現問題所在。
找到原因後,他就對症下藥,經過一年的努力,曾國藩終於在1833年考上秀才。
從此,他在考場就像開了掛一樣,中舉人,升進士,進翰林院……
宦海浮沉,遇生命重大轉折
曾國藩自28歲高中進士,到38歲做翰林、任侍郎,憑借堅韌不拔的性格在10年內升遷7次,從一個普通官員做到禮部侍郎,這飛躍般的升遷速度令旁人羨慕不已。
春風得意的曾國藩,很想在朝廷施展自己的抱負,卻因為一件事,讓他差點丟官回老家。
道光帝去世後,年輕的咸豐帝登基,新官上任三把火,咸豐帝向大臣們表達了自己想要大幹一場的決心。
曾國藩一時激動,他想借助皇帝這把火整頓一下朝廷的風氣,就給皇帝寫了一封《應昭陳言疏》。
在這封奏折裡,他批評同事們不負責任,又罵地方官員敷衍了事。
甚至後來他還批評皇帝糊塗,不按建議辦事。
一竿子打死一幫人,從上至下,曾國藩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可想而知,情商這麼低的曾國藩,怎麼能在朝廷裡施展拳腳?
同事們給他使小絆子,特別在皇帝生氣以後,身邊的人更是瘋狂地攻擊曾國藩,使他寸步難行……
這時的曾國藩心灰意冷,皇帝也不想再看到他,於是把他趕到江西去監考科舉。
就在曾國藩認為前途一片昏暗時,中國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而這件事也成為曾國藩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
時勢造英雄,機遇在困境中凸現
太平天國運動很快便席卷半個中國,朝廷為了對抗太平軍,任命曾國藩回湘辦『團練』,組建湘軍。
作為一介書生,練兵征戰是曾國藩從未想過的事情,但此時的天下已然大亂,他意識到這正是施展才華、報效朝廷的好時機。
此後,曾國藩便開啟『團練』之路。
在招兵募勇時,曾國藩定下三條規矩,第一,要開出高軍餉。
讓別人為自己賣命,必須要讓將士們沒有後顧之憂。
第二,將必親選,兵必自募。
隊伍的將領必須是曾國藩親自挑選,下面的將士就由將領親自去挑選,這樣就保證了隊伍上下一條心,軍隊更有凝聚力。
第三,選士人領山農,就是用忠義血性的讀書人去領導農民。
曾國藩認為,做將領最重要的是氣質精神,不能是空有一身蠻力的莽夫。
就這樣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湘軍迅速擴張,人數很快就達到了一萬七千人,為後來與太平軍戰鬥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這個過程幾經起伏,但歷經12年的浴血奮戰,曾國藩最終還是平定了這場橫跨兩代帝王,險些覆滅清王朝的太平天國運動!
時勢造就英雄。
當困境來臨,是挑戰,也是機遇。
曾國藩在困境中崛起,在絕境中找尋到希望。
治家有方,蔭庇後代
曾國藩不但治軍有方,治家也稱得上是楷模。
作為位極人臣的曾國藩,他的孩子們都是妥妥的官二代。
但不論天下風雲如何變幻,朝代如何更迭,他家始終保持著嚴謹的家風,數代無一廢人,且均有成就。
曾國藩說,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孝順父母,兄弟和睦。
曾國藩在家中是長子,對弟弟妹妹非常關照。
妹妹們出嫁了,日子過得並不如意,在京城做官的他還時常掛念她們,為她們憂心。
他和弟弟們關系親密,給弟弟們的書信多於他給子女的書信。
曾家後輩中,從兒子這代起,有著名外交家、著名數學家,有23歲就高中進士的孫子,曾孫中有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
再後面的子孫,有國內國外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等。
一個家族人才輩出,不是祖宗保佑,也不是偶然,這都與治家方略,優良的家風傳統息息相關。
引用《家范典》中的兩句話: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
家長的治家理念,影響家庭的未來。
良好的家風,可以讓家族興旺發達,福澤延綿……
結 語:
內憂外患的晚清,風雨飄搖。
曾國藩處在這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他想力挽狂瀾,救大清不倒。
無奈頹勢盡顯的晚清,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地爛到骨子裡。
曾國藩悲哀地意識到,自己的『同治中興』,終是一場夢。
1868年,天津教案發生,曾國藩成了清朝的替罪羊,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痛罵他是『賣國賊』。
拖著病軀的曾國藩,徹底倒下。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在自己家中溘然長逝。
曾國藩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晚清,而敗落的大清朝,也仰賴於他而茍延殘喘。
在得知曾國藩的死訊時,朝廷罷朝三日,以示哀悼。
後世給了曾國藩極高的評價。
毛澤東曾說,對於近代人,他隻佩服曾國藩。
蔣介石一直以他為楷模,說他是國人精神的典范。
眾多贊譽,舉不勝舉。
斯人已逝,但他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被後世銘記。
他為人處世、治家治軍的策略,堪稱典范。
他從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修煉成中國的『半個聖人』,這種強大的意志力、極致的自律,更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