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
字數:3455
作為金庸老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以詼諧的語言,『反武俠』的情節設定,寫盡了武俠末世的反諷與淒涼。
書中一幕幕『反英雄主義』的橋段,讓無數讀者一度認為,這部小說的問世,標志著金庸親手打破他筆下的武俠世界,將世人重新拉回現實之中。
然而,《鹿鼎記》畢竟帶著武俠小說的標簽,骨子裡仍舊是武俠江湖的滿腔豪情。
書中字裡行間流淌著的,還是那不變的熱血橋段,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幕,當屬康熙造炮。
根據小說的描述,康熙為了勵精圖治,不惜下血本招募外國傳教士南懷仁等研發新型火炮。
這段故事經過1999年陳小春版《鹿鼎記》的演繹,就成了康熙以神武大炮威服沙俄使節兼沙俄女王相好高裡津的名場面。
在那個世紀之交的年代,不知讓多少八零後熱血青年連呼過癮。
令人熱血澎湃的劇情,成就了《鹿鼎記》這部經典之作,而在熱血江湖之外,《鹿鼎記》中康熙造炮的故事裡,還藏著大清由盛而衰的秘密。
01火器制造業的發展
清朝在開國初期,高度重視火器研發。
順治初年,滿洲八旗紛紛在北京建立了制炮廠和火藥廠,其中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各設炮廠三十五間,鑲紅旗、鑲藍旗各設炮廠三十三間,而正黃旗與正紅旗,則各設有炮廠三十間。
與此同時,正黃旗、鑲黃旗還設有火藥廠十二間,其他六旗則設有火藥廠二十間。
這些火炮廠、火藥廠均有八旗官兵看守,生產的火炮由官方統一保管調配。
如此高規格的管理,足見清政府對火器的重視。
順治十年,順治皇帝更是專程派人去祭炮神,以示對火器的推崇。
到了康熙時期,清政府對火器的重視比起順治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康熙皇帝不但緊抓火器在軍中的實戰應用,還一直關注著火器的升級迭代與技術革新。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由於三藩統帥在降清之際就已經擁有了西式武器,叛亂初期可謂占盡了便宜。
康熙為了縮小敵我武器差距,急令南懷仁鑄造火炮,還要求這批火炮必須輕便易攜帶,能夠適應南方多山的地形。
這『康熙造炮』的一幕,落到《鹿鼎記》中,便成了讓無數讀者熱血沸騰的精彩故事,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康熙為了平定吳三桂叛亂,可沒少在火器上花心思。
據《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記載,當時的火炮技術並非是西方人的專利,清朝民間也有著相當數量的火器制作高手。
比如深受康熙信任的火器發明家戴梓,就發明出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沖天炮』。
戴梓發明的『沖天炮』運用了較為現代化的彈道理論和瞄準操縱方法,具有射角大,能發射爆炸性炮彈的特點。
基於『沖天炮』的巨大威力,康熙將這件大殺器用在了征討噶爾丹的戰場上。
一次,清軍與準噶爾叛軍正在進行殊死搏鬥,突聞三聲炮響,叛軍的大營頓時沒入一片火海中,一向以兇悍迅烈著稱的準噶爾叛軍,就這麼在『沖天炮』的攻勢下吃了大虧。
除了在實戰中靈活運用火炮,康熙對火器的發展也分外重視。
早在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就開始從滿洲、蒙古八旗中選拔擅長操縱火器的士兵組建火器營,還給每個士兵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
在康熙的大力推動下,清軍在實戰中對先進武器的運用,漸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據魏源《聖武記》記載,當康熙親征準噶爾時,準噶爾叛軍將上萬隻駱駝的腿纏住,使駱駝臥倒在地,而後又在駱駝背上放置箱垛濕氈,令其構築成掩體,叛軍則通過駱駝之間的空隙射擊,試圖以火力逼退清軍。
以這個意義說,哪怕放在世界維度來看,當時的清軍也是戰鬥力名列前茅的存在。
02火器制造業的停滯
傲人的戰績讓不少後世之人一度感慨,倘若鴉片戰爭發生在康熙年間,隻怕清軍立時便會大吼一聲『我要打十個』,然後分分鐘把英軍揍趴在地上。
令人奇怪的是,康熙時期的清軍這麼能打,為何鴉片戰爭時清軍又這麼弱?
就算大清接下來一百多年原地踏步,但康熙留了這麼豐厚的家底,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就算『吃老本』,也應該能夠讓英軍蒙受沉重打擊才對呀。
事實上,鴉片戰爭的實際情況,來得比『吃老本』還要雷人。
就拿康熙高度重視的大炮來說,道光時期的清王朝,沒有了康熙時代的銳意進取,一味抱殘守缺,致使火炮火器業一天天衰敗下去。
道光二十一年,鴉片戰爭激戰正酣,清軍亟需火炮彈藥,朝廷這才臨陣抱佛腳,緊急令人趕工制作。
然而,清廷提供的炮樣圖紙,卻還是一百多年前康熙時代的火炮,既沒有任何改進,也談不上什麼技術升級,落後程度可想而知。
無獨有偶,嘉慶四年,朝廷曾打算將明代的『神樞炮』,改造成新的『得勝炮』。
誰料一番改造之後,大炮的射程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還比明代的更少了,真可謂是丟臉丟到前朝去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哪怕是這越改越回去的火炮,也已經算是當時大清最先進的火器了。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名臣牛鑒主持吳淞口防禦時,曾滿懷信心地對道光皇帝說,他發現了一種新式秘密武器,保準能讓英軍有來無回。
道光聽後十分興奮,忙讓牛大人把秘密武器亮出來,結果牛大人剛透露了下這款新式武器的『威名』,就差點氣歪了道光的鼻子。
原來這所謂的新式武器,竟然是一百八十年前,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在這裡戰鬥時,發明的抗倭火器虎蹲炮。
換句話說,快兩個世紀了,戚繼光的虎蹲炮,居然還在碾壓大清的火器。
由此看來,清軍輸掉鴉片戰爭,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了。
那麼,鴉片戰爭戰敗了,大清是否會幡然悔悟呢?
03火器落後的原因
說來牛大人的做派雖然足夠雷人,可清軍仿佛打定了主意,要把雷人進行到底。
如此一來,就有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雷得人『外焦裡嫩』的魔幻大戲。
據史料記載,太平軍曾在湖南嶽州繳獲了一批吳三桂的軍火,經太平軍檢查發現,這批火器尚能使用,於是太平軍當即將這些火器拿來武裝軍隊,痛打清軍,結果竟打得清軍毫無還手之力。
想來康熙的手下敗將吳三桂絕對不會料到,他當年的這筆遺產,居然還能為他報個仇。
而等到英法聯軍即將迫近北京時,武器拉垮的大清王朝,又在朝堂上重現了『召喚秘密武器』的一幕。
隻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大學士瑞麟。
他提出的『秘密武器』,則是當年康熙收復臺灣後,繳獲南明軍隊的火炮。
不得不說,瑞麟的建議雖是腦洞大開,但細細一想,又讓人挑不出毛病來。
畢竟這批火炮是當年大英雄鄭成功血戰東南,驅逐荷蘭收復臺灣時用過的炮,雖然足足過去了兩個世紀,可這批火炮射程遠、殺傷力大,遠好於此時清朝的火炮。
如此魔幻的一幕,不禁讓人深思,晚清年間,為何會頻頻出現『用前朝的炮保大清江山』的奇特劇情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清朝軍工水平的降低。
從《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來看,康熙時期,每年都有關於新鑄火器的記錄,到了雍正時期,大多數的記錄就變成了關於火器維護情況的記述了。
乾隆時期,清王朝庫存的火器到了批量更換的關鍵時刻,但那時康熙年間的工匠已老邁,雍正、乾隆時代又沒有大舉鑄炮的記錄,無法培養新的工匠,這就導致清王朝的軍工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嚴重滑坡,從而使嘉慶想鑄火器而不得,隻能魔改前朝的大炮了。
其次,乾隆年間一場場『焚書』,禁毀了大量火器制造技術的專著,進一步阻礙了清王朝的軍工發展。
比如宋代學者所著的《武經總要》,明代人所編的《武備志》,都被清廷列為禁書,不但沒能收錄在《四庫全書》中,還被下令焚毀。
而明朝其他軍事專家所編纂的著作,也因乾隆時期實現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導致幾乎無人抄錄流傳,就連《四庫全書》中關於兵器的記載也寥寥無幾。
不僅如此,清王朝還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
早在乾隆末年,朝中上下就腐敗橫行,貪污成風,大量火炮火器的制造經費都被貪官污吏中飽私囊,致使火炮火器因經費不足,質量低劣,毫無實戰價值可言,僅能滿足演習打響的表演性功能。
嘉慶朝之後,官吏貪腐的問題日益嚴峻,火器粗制濫造的情況也愈演愈烈,這直接導致多年後的鴉片戰爭時期,清王朝的火炮制造業不僅沒有發展,反而比前朝還要落後。
從這個角度來看,近代清軍不能打,絕不僅僅是缺了先進武器的事兒,而是連自己昔日的工藝,都無法繼續保持,而這,也恰恰如一面鏡子,映出了清王朝的興衰。
參考資料:馬玉威《槍炮與弓矢:清中期火器發展的停滯和騎射思想的回歸》、徐佳《吳三桂的火器》、范傳南《『弓馬騎射』籠罩下的清代火器——清代火器發展及使用狀況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