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後為何會聲名狼藉?生前不惜得罪士紳集團,下令向地主征稅。《網路歷史》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秋,開封府正在舉行河南鄉試,凡是考中的生員,都能獲得舉人身份。

然而,在這場至關重要的考試裡,卻有學生鬧罷考,借此抗議新推行的士民一體當差納糧的國策。

罷考事件發生後,河南巡撫田文鏡火速上報,接到奏報的雍正帝決意 『整飭一番,申明國憲』。

 最終,為首鬧事的考生王遜、范瑚被處決,考官張廷璐被革職,士民一體當差納糧的國策得以推行。

那麼問題來了,雍正為何不顧讀書人反對,一定要推行士民一體當差納糧呢?

這就要從清初的徭役賦稅制度說起。

清初的徭役分為裡甲、均徭、驛傳、民壯四類,另有專門整治河道、修築海塘的河工。

清廷承襲明制,按照官員品級大小,豁免他們一定數量的丁役,免除士人本人差役和雜辦。

清初的賦稅,廢除了明末『遼餉、剿餉、練餉』等加派,以明代萬歷年間的賦稅為準征收。

和徭役一樣,士紳們是免稅的,於是交稅的重擔,完全落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士紳們享受著免役免稅的特權,仍不滿足,他們或是出入官署,包攬詞訟;或是勾結胥吏,魚肉鄉裡;或是抗違錢糧,藐視國法;或是代民納課,私潤身家;或是橫行閭裡,欺壓小民。

雍正自稱『事事不如乃父,惟有洞悉下情』,對此當然不會熟視無睹。

登基次年二月,便下令從今以後,士紳要同平民一樣,當差、納糧。

為防止官紳勾結,特意警告地方官們『倘有瞻顧不力革此弊者,或科道官參劾,或被旁人告發,查出必治以重罪』。

政策一下,果然引來士紳階層的強烈反彈。

當年七月,河南鞏縣貼出了『生員與百姓一體當差』的告示。

生員們不滿,控告縣令張可標。

雍正四年,貢生張鵬生私吞錢糧,雍正下令將其枷號三個月,發配黑龍江。

此後還規定,貢、監生員包攬錢糧而拖欠者,一律革去功名。

雍正五年,甘肅階州士紳拒絕交糧,雍正指示要嚴懲不法人員。

雍正十二年,鑒於各省常有生員罷考,以此挾制考官,雍正下令,凡相約罷考的,一律取消其考試資格。

在雍正皇帝的鐵腕手段下,士紳們開始了當差納糧,百姓對此當然拍手稱快。

不過,他們身上的負擔依然很重。

這就要提到『攤丁入畝』政策了。

從周朝開始,中國人就開始繳納人頭稅《丁稅》,無論貧富,人多的家庭交稅就多。

人頭稅的實質是勞動稅,在建國之初這樣做有合理性:人少地多時按人頭征稅,稅收將隨著人口增加而增長。

但到了王朝中後期,隨著兩極分化的加劇,這時就需要向擁有資產的人征稅,如果成功,王朝就能迎來中興,如果失敗,王朝就要面臨覆滅。

晚明時期,土地兼並極為嚴重。

張居正不顧天下士紳地主反對,強行推廣『一條鞭法』,將部分人頭稅攤到土地中。

張居正死後,士紳階層立刻反撲,他們慫恿萬歷,把張居正批倒批臭。

到崇禎年間,東林黨人徹底廢除『一條鞭法』,將稅負轉移到窮人身上。

明朝滅亡後,清朝統治者又恢復了『一條鞭法』,等於是既收人頭稅,也收土地稅。

然而,隨著土地兼並日趨嚴重,窮苦百姓的稅負越來越沉重。

因此,一些有識之士倡導稅制改革。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全國人丁總數為24621324 人,丁銀要收335 萬兩。

次年,康熙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以後額外增丁,不再多征丁銀。

此舉減輕了新生人丁的負擔,但也有不足之處:各地人口是不斷變動的,有出生,也有死亡,需要重新計算每個人的丁銀量,統計工作非常繁瑣的。

雍正二年,雍正在直隸試點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

七年之後,各省基本實行了該政策。

雍正十二年,重修的《賦役全書》面世,裡面詳細記錄了土地和人口的規模和數量。

從此直至清末,田賦收入一直在三千三百萬兩以上,成為全國財政收入最主要來源。

攤丁入畝政策,實質上取消了人頭稅,從此田多者多稅,田少者少稅,無田者無稅。

這一政策明顯有利於無地貧民,不利於富戶豪紳。

所以從一開始 ,『攤 丁入畝 』就受到各地富紳強烈反對。

比如雍正四年(1726),浙江巡撫李衛就曾奏報該省出現了『有田多丁少之土棍,蠱惑百餘人齊集巡撫衙門,喊叫,攔阻攤丁』的情況。

當然,這不意味著攤丁入畝完全對有丁無田的平民有利,因為地方豪富總是有辦法規避賦稅,將稅負轉嫁給中產階層或貧民。

比如湖北鐘祥縣,賦役分擔不均,貧民的負擔愈發沉重,從而引發了民眾的抗議行動——知縣王世經下令抓捕鬧事的人,造成『墮水溺死者一百數十人』。

而類似湖北這樣分攤不均的問題 ,在直隸、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江西等省份普遍存在著。

盡管存在弊端,『攤丁入畝』仍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稅制改革。

首先,它在一條鞭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了稅收程序和內容徹底革除了延續千年的人頭稅,在降低征稅成本的同時,切實減輕了民眾的負擔《『一切雜辦丁徭盡為除豁,民止知有田賦一項,而吏胥不得以為奸,則浮費省剔無算』》。

其次,它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和人口規模。

雍正在位13年,國庫存銀增長了7倍,之前為了避稅而藏匿的丁口紛紛浮出水面,導致全國人口增長了1倍,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實行了攤丁入畝的政策。

此外,攤丁入畝實施後,無地農民無需繳納丁銀,從而可以離開原籍,自謀生路了。

這些無地農民,往往選擇進城從事手工業或商業,盡管還要繳納商稅,負擔還是比以前納丁銀服徭役時輕些,這又在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由於士民一體當差納糧和攤丁入畝政策觸犯了士紳集團的利益,所以在雍正死後,那幫會讀書寫字的權貴將其抹黑得不能再黑。

迫於壓力,乾隆皇帝上臺以後,廢除了士民一體當差納糧,士紳階級的特權,又再次被恢復了。

總而言之,從歷史上的歷次改革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觸動利益從來都比觸動靈魂難。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世宗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