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清軍戰力如何?東亞大陸所向無敵,唯獨奈何不了這個小國。《網路歷史》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清朝軍隊隻會使用大刀長矛,在被西方列強暴打之後,才逐步使用火器。

這個錯誤認知可能是受到了各種影視劇的影響,因為影視劇中的清軍似乎隻會弓馬騎射。

其實,早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軍隊就已經裝備了大量的火器,雖然性能不如西方軍隊先進,但與同時期的英國陸軍相比,差距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本文通過分析乾隆年間的幾場著名的外戰,試圖判斷出清軍與當時東亞范圍的一流外軍相比,戰鬥力究竟如何?

一、清緬戰爭•蠻結之戰

先來看看清緬戰爭。

首先要強調的是,18世紀中期的緬甸貢榜王朝正處於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

此時的貢榜王朝擴張性十足,堪稱不折不扣的地區小霸,攪得四鄰不得安寧:西北方向,滅掉印度東部的阿霍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並且一度擊敗英屬、法屬東印度公司的幹涉;北面,滅掉撣族政權;向東,滅掉南掌《老撾》,向南滅掉暹羅《今泰國》。

算得上打遍東南亞無敵手!

當時緬軍的裝備水平在東亞范圍內也堪稱頂級,與清軍的對比如下:

火槍方面,史載緬甸裝備的是『自來火』,即燧發槍。

而且,緬軍裡有大量的葡萄牙、法國雇傭軍,緬軍士兵的射擊技術直接來源於西式訓練。

貢榜王朝的武器購買渠道早已經不再局限於葡萄牙一國,而是法國和英國這些更強大的軍事強國,18世紀中期緬軍已經大規模裝備燧發槍。

燧發槍

火炮方面,緬軍當時已經有法國提供的艦載炮以及陸戰炮,和清軍在運用火炮的戰術思維上已經有了初步的代差。

而清軍的火器隻有鳥槍,外加因為運輸困難隻能帶過來的一些小口徑火炮,和緬軍相比相差不可以道裡計。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伊犁將軍明瑞奉旨征緬,清緬之間的蠻結之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

明瑞畫像

蠻結,在今日緬甸的南渡河以東。

這裡群山環繞,有著大片的原始森林,熱帶叢林中的瘴厲和毒蟲遠非中國可比。

緬軍依托地利,修建了堅固無比的巨木大寨,這種獨特的防禦工事為緬軍獨有的特點,會給入侵之敵帶來極大的麻煩。

事實上,緬軍的這種巨木戰術最終決定了整個清緬戰爭的結局。

直到清緬戰爭結束一個多世紀後,英緬戰爭爆發《1885年》,這種木寨才在英軍近代化的炮火之下被攻破!

緬軍巨木塔樓

1767年十二月,清軍統帥、伊犁將軍明瑞,率領二千八旗軍和部分貴州綠營兵向緬軍『蠻結大寨』發起進攻!

一開始,緬軍想利用兵力優勢『拒敵於國門之外』,沖出來和清軍野戰!

不料,當時的燧發槍威力有限,而清軍陣中的披甲騎射手極為機動靈活,在清軍鳥槍兵的掩護下,利用機動優勢,『四面環攻』!

在清軍騎射的精準打擊之下,緬軍前鋒迅速潰敗,於是緬軍祭出撒手鐧——火槍象兵!

緬軍火槍象兵

一時之間,清軍陣型被沖亂,八旗兵的馬也受到了驚嚇。

眼見局勢不利,明瑞迅速改變戰法,直接下令朝著大象的身軀開火。

清軍中精銳的健銳營士兵穩住了陣腳,用火槍和手中的長刀集中打擊大象的腿部,混戰中,大象受傷後發狂,象群紛紛掉頭往緬軍的陣營沖去,隨即緬軍隊列被沖散,清軍趁勢大舉追擊,斃敵無數。

緬軍的燧發槍隊列

緬軍之前在野戰中就吃過虧,這次更是被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於是隻能把戰場主動權交出,龜縮進木寨內,試圖憑借這種奇葩的堅固工事阻止清軍攻勢。

清軍這邊,明瑞一馬當先,在陣前督戰。

話說明瑞可是參加過『黑水營之戰』的名將,劫後餘生,還怕你這區區雕蟲小技?

但見清軍中精銳的貴州藤牌手組成方陣,手持巨盾,悍不畏死,頂著緬軍密集的彈雨向前快速移動,一路沖到了緬軍蠻結大寨的近前,準備硬攻。

『砰砰砰』!緬軍燧發槍的鉛彈打在清軍藤牌手的盾牌上,盾牌被擊穿了,士兵紛紛倒下,可是在明瑞嚴酷的督陣之下,清軍並沒有停下腳步。

藤牌兵

此時頂在最前面的是一名來自貴州的小兵,名叫王連,有著多年的軍事經驗,是一名老兵。

馬上要到緬軍大寨了,『三十步,二十步……』,說時遲那時快,王連奮力把標槍投了出去,一下子把對面的緬軍火槍手紮了個透心涼!

緊接著,他和戰友們拔出腰刀,左手持盾、右手拿刀,大叫著撲了上去,瘋狂地用刀砍木樁,可是沒想到緬甸的巨木樹樁如此堅硬,根本砍不動。

而緩過勁來的緬軍長矛手,開始從木寨後面拿長矛攢刺,不停地有戰友受傷倒下,而清軍的騎兵和火槍手隻能在後面看著幹著急!

正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王連猛然發現了木樁有一個缺口。

於是,他奮不顧身地從這個狹窄的縫隙跨步而上,三下兩下翻進了緬軍大寨!

緬軍沒想到敵人居然直接跳進來,一時間愣住了。

王連手舉腰刀奮力砍殺,在千百人之中來回沖殺,一夫拼命,萬夫莫當,連續砍倒了十幾個緬軍士兵!

隨後清軍士兵紛紛從那個缺口處翻進來,從裡面把木寨的大門打開了。

明瑞和參贊大臣觀音保在遠處看見,大喜過望!一聲令下,清軍騎兵出陣,直撲緬軍大營!

呼嘯而來的上千名八旗馬甲如一片烏雲卷起颶風,箭落如雨,沖進木寨之後四處踐踏砍殺,清軍步兵隨後蜂擁而入。

緬軍大潰!

奉命駐守的緬甸宰相摩訶悉都一看大勢已去,帶著一些隨從匆匆離開。

蠻結大寨就這樣被攻克了!

蠻結之戰,清軍擊斃緬軍主力四千多人,俘虜數百人,令緬王孟駁《雍籍牙大帝次子》無比震驚。

捷報傳到北京,乾隆帝大喜,罕見地加封明瑞為一等誠嘉毅勇公《四字公爵》!

而小兵王連也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一個小兵,以個人的勇武在關鍵時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讓乾隆對貴州的綠營兵刮目相看,直接火線提拔,王連因此一躍升為從三品的遊擊將軍。

史載:『明瑞抵柵下,親冒槍炮督兵進攻,貴州步兵王連睨柵左有積木,躤之以登,躍入柵內。

賊亂,莫知所措,多被殺,遂破其一柵。

旋復攻破三柵。

捷聞,晉封明瑞誠嘉毅勇公,特擢王連為遊擊,馀俱交部敘功』《清史稿》列傳·卷三百十五 緬甸

二、清緬戰爭•小孟育突圍戰

明瑞大軍孤軍深入,連續擊潰緬軍,最近距離緬都阿瓦隻有70華裡!但是好景不長,因為連勝之後的輕敵,清軍的後勤被緬軍切斷。

軍中開始缺糧,明瑞迫不得已,開始率軍撤退。

緬軍集結優勢兵力,尾隨追擊。

明瑞打算先回木邦土司,途中聽聞木邦被圍,於正月初十改向宛頂撤退。

正月十四日,明瑞設伏,向尾追不止的緬軍突然反擊,殲敵四千餘,緬軍被打怕,不再追得那麼緊。

史載:明瑞曰:『賊輕我甚矣,不一痛創之不可!』時賊上山來追,萬槍突出,四面兜擊,賊潰墜者趾頂相藉,坑谷皆滿,殺四千馀人。

二月初,明瑞軍距離雲南邊境宛頂《今麗水市》已不足二百裡。

而就在邊境的另一路,清軍主將額爾登額連續收到乾隆下令救援的聖旨後卻畏敵如虎,一直按兵不動!

此時緬王孟駁調集所有緬軍精銳,從明瑞軍前方、後方和側翼出擊。

二月初七日,五萬緬軍將明瑞率領的萬餘清軍圍困在小孟育處。

緬王孟駁

此時的明瑞大軍已經沒有軍糧,連彈藥和弓箭都很少了,援兵遲遲未到。

明瑞覺得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叫來參贊大臣觀音保、領隊大臣紮拉豐阿、總兵哈國興等幾個人商量了一下,打算趁夜突圍。

二月初十日夜,清軍開始突圍。

明瑞和觀音保、紮拉豐阿以及禦前侍衛數十人,率領尚有戰鬥力的數百滿洲健銳營兵殿後。

最後的血戰開始了!

五萬緬軍把清軍圍得水泄不通,在黑夜裡點起萬千火把,向黑影中的清軍開火!

明瑞親自帶隊,率領幾十名身經百戰的侍衛和數百名健銳營官兵奮勇沖殺,利用雨林的掩護,一次次向緬軍發起突擊。

所幸的是,緬軍依然不敢和清軍在白天正面野戰,隻在夜間發起攻擊和放槍。

最終,領隊大臣紮拉豐阿中槍陣亡,參贊大臣觀音保以身上攜帶的最後一支箭刺喉自殺。

明瑞身受重傷,用盡力氣騎馬疾馳了二十多裡,『手截辮發授其仆歸報,縊於樹下,其仆以木葉掩屍去』。

清兵在突圍中共有千餘官兵戰死。

十四日,總兵哈國興、常青以下萬餘官兵突圍回到雲南境內宛頂。

值得一提的是,剛升為遊擊將軍的王連也死裡逃生,清軍大部隊終於得以生還。

在絕境之中,面對優勢敵人的重重包圍,清軍中最精銳的滿洲健銳營官兵體現了悍不畏死、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

三、反擊廓爾喀•東覺之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18世紀末的廓爾喀軍隊放在整個東亞范圍都屬於頂尖精銳。

廓爾喀軍普遍裝備英式燧發槍,曾在1769年和1814年的兩次英尼戰爭中,擊敗英屬東印度的軍隊。

第一次是在1767—1769年的尼泊爾統一戰爭中,英屬東印度公司派遣金羅克率軍2000名進入尼泊爾,幹涉尼泊爾內戰。

廓爾喀軍隊將英軍誘入山地,利用地形優勢予以重創,英軍最終退回印度。

第二次是1814—1816年的英尼戰爭,尼泊爾軍隊在臺拉登山區《Dehra Dun》給予英軍粉碎性打擊。

直到1816年,英軍集中了整整兩萬兵力《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最多隻出動了1.5萬人》,奇襲馬克萬普爾,逼近加德滿都,才最終迫使尼泊爾投降。

可以說,清軍此戰面對的對手無論是從武器裝備、戰鬥意志和戰鬥技巧等各方面,都是不折不扣的勁敵!

1792年六月,清軍在翻越喜馬拉雅山後,已經深入尼泊爾境內數百公裡。

此時,清軍逼近廓軍嚴守的東覺(Dhunchay)。

東覺是廓爾喀重要的關卡,廓軍據險而守,在橫河南岸,海拔極高的山巔立營。

半山以下築有木城、石碉、石卡,一直到山腳下『橫河』的河邊。

清軍的任務是從橫河北岸打到南岸,再攻占廓軍在山頂的大營。

這個作戰任務,即使放到今天也是無比艱巨。

南岸和北岸,兩座大山夾河對峙,壁立數千仞,下視『橫河』,僅如一線,絕險之極!

六月初三日,清軍抵達北岸,猛將臺斐英阿領隊由正路用大炮晝夜轟擊;

海蘭察取間道繞行,率領索倫勁旅一路翻山越嶺,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現在敵軍的七處據點,之後血戰攻克;

清軍主帥福康安則率領滿洲、索倫,迂回到上遊水淺處渡河,然後開始爬山仰攻,六月六日沖進了廓軍的營地,一頓狂殺猛砍!

清軍和廓軍比槍法,然後近戰比刀法,經過激烈的肉搏,一舉擊敗廓軍!

狹路相逢勇者勝!悍勇的廓軍遇上了更猛的清軍,隻能四散逃逸。

六月九日,清軍追擊至雍鴉山(Ramchya)。

這一場戰爭亙八個晝夜,清軍約6000多人,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喜馬拉雅山間作戰!

清軍將士登山陟險、鞋襪磨爛,而當地大雨如註,山巔氣寒,入夜雨凍成雪,兵丁昏夜登山,遇有高數丈的巨石,須攀援樹枝,跳躍上下,隨身的弓箭多致損折……

這樣的作戰條件和艱苦程度,實為歷史上罕見!

四、反擊廓爾喀•甲爾古拉山之戰

清軍主力於七月初二日晨,越過雍鴉山,下至山溝,仰攻噶勒拉山巔上對方的據點。

自辰至未,終於攻下木城石卡,乘勝追逐敵人到堆補木山口,復登山擊敗廓軍,這時已是半夜——清軍在高原之上,崇山峻嶺之間,連續作戰二十個小時不休息!

喜馬拉雅山

這份體力、耐力和堅韌之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次日,福康安率軍過河,進攻甲爾古拉山。

此處是尼泊爾首都最後的屏障。

適值大雨傾註,山崖險滑,直上20餘裡,將近木城,山勢更陡,清軍冒著槍林彈雨仰攻!廓軍趁勢下撲,集木集山梁上的另外一隊廓軍也來接應,從旁抄下,欲奪回大橋斷絕清軍退路!

而橫河與大河匯合處的大河西岸又有一支廓軍,放槍助攻,據說這三支廓軍也不下『七八千人』,福康安等陷入了重圍。

猛將臺斐英阿中槍身亡,海蘭察督率索倫兵勇猛沖殺,攻擊肉搏反復多次,逆轉了局勢,最後廓軍敗逸!《以上內容摘自《乾隆朝第二次廓爾喀之役《1791一 1792)》《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要知道,這是在海拔極高、人跡罕至的喜馬拉雅山上作戰——敵人占據地利以逸待勞,居高臨下用燧發槍憑險固守,而清軍疲勞作戰冒險仰攻,仍能一舉擊敗敵軍,縱觀世界軍事史,也是難得一見的奇跡!

總結

乾隆年間的清軍精銳,就戰鬥力而言,可謂打遍東亞無敵手,這也是乾隆能夠拓地兩萬裡、奠定中華版圖的最重要的軍事原因,同時彰顯了乾隆自登基以來,強力整頓八旗軍的優異成果,尤其體現了清中期雄厚的經濟實力。

當時平新疆,耗銀三千多萬兩;平大小金川,耗銀七千多萬兩;征緬,耗銀千萬兩;反擊廓爾喀,耗銀千餘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