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1月,日軍發動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一敗塗地、全軍覆沒於渤海灣內。
大廈將傾之際,李鴻章這位大清王朝的裱糊匠,再次被慈禧太後推到臺前。
當得知要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知道此生已經逃脫不了賣國賊的罵名。
其實日本人對中國覬覦已久,故中國戰敗後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人如同餓狼一般看著中國兩眼發光。
李鴻章奉慈禧之命赴日本簽訂條約,日方提出了苛刻的談判要求:賠償白銀三億兩,駐軍大沽、天津、山海關,停戰期間日軍軍費由清政府支付;津榆鐵路交由日本管理;割讓遼東半島、臺灣等地。
面對這樣的時局和日本的猖狂,談判的艱辛自不必言。
第一次談判中,李鴻章竭力想表現出恢弘的氣度,找回昔日談判中主導的感覺。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從戰勝方到戰敗方,根本就難以掩蓋尷尬艱難的處境,就這樣,第一輪談判沒有任何實質的進展。
第二次談判中,李鴻章提出了停戰的要求,而日方盛氣凌人的要求以日軍占領大沽口、天津、山海關三處地方,並向日軍支付停戰期間費用等一系列苛刻的條件作為停戰的前提。
李鴻章大為震驚,認為日本方面『要挾過甚,礙難允行』,當場拒絕了日本人的條件。
雖然是全權負責談判,但是有些事情必須要向上級請示啊!所以當時李鴻章每天都向北京發電報的,但可惜那個電報後來被日本破譯了。
等於說你每天請示的內容,你回話的內容,伊藤博文完全知道,伊藤博文每天同李鴻章談判之前就知道你今天要談什麼,你的讓步底線是哪些,這是很可悲。
也就是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意外還是發生了。
日本一個憤青在李鴻章回公館的路上向其開了一槍,這下子日本在國際上確實信譽掃地了。
你簡直是個野蠻國家,三年前俄國皇太子來訪問的時候,你的警衛砍人腦袋上一刀,人家這個中國求和使者來的時候你又給人臉上一槍,你這什麼國家?
日本搞得也很狼狽,為了表示歉意,三億兩減成兩億兩。
李鴻章心想那你幹脆再給我兩槍吧!把餘下兩億也抹掉。
回國之後,李鴻章遭盡了天下人的唾罵,所有人都認為李鴻章該殺。
如果說李鴻章當時不去日本的話,換其他人去,是不是也是同樣呢?
所以李鴻章確實對這個《馬關條約》的簽訂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主要的責任還在清王朝最高決策者慈禧太後,甚至某種意義上也包括光緒皇帝。
伊藤博文曾經對李鴻章說過:中堂的才能比我高出不知多少倍,隻是因為我生在日本,你在中國才會有今天這樣一種局面。